為甚麼?不為甚麼!


2368 期(2010 年 1 月 10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最近聽一個見證,一位藝人說她在外地遇車禍,同車的人有死有傷,她也受了傷,卻康復得最快,為此她說上帝救了她。我卻疑問,難道那幾個死傷者上帝偏偏不救嗎?這樣上帝豈不是很偏心獨愛一些人?

  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這位藝人在外地遇上車禍,同車的人有死有傷,而她很快便康復過來,這對於她來說確實是個非常深刻的經歷。在同一輛失事的車上,生死只差一線;為甚麼這個死了,那個卻活過來?又為甚麼能夠救回的是她,而不是他?這些問題,試問又有誰能解釋?

  畢竟,那些車禍身故的人,已經無法得知自己不幸的遭遇;仍然能夠發言的,自然都是倖存者。而對於一個自覺從火中撿回來的生命,他還能有甚麼不滿嗎?因此,主觀地覺得冥冥中得幫助、蒙眷愛,是絕對可以理解的。而倘若當事人因此更珍惜和善用自己往後的日子,那麼這經驗也總算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相反來說,如果那些不幸身故的人能夠發言的話,那麼他們大概會問:「人生幾許不幸,何必偏偏選中我?」或至少是:「為甚麼是我?」

  當然這也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倘若不是他而是她,又或者是任何遭遇這不幸的人,他們仍然可以問那完全相同的問題:「為甚麼是我?」而倘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問完全相同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沒有多大客觀意義了。

  天下雨的時候,你可以問太陽躲到哪兒了?天放晴的時候,你又可以問為甚麼不下雨?碰上了,你可以問為甚麼會碰上?錯過了,你又可以問為甚麼會錯過?這樣,你又期望一個怎樣的答案?最客觀的答案,只能是「不為甚麼,反正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

  希治閣在一九五六年拍了一齣《追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電影的內容固然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主角桃麗絲黛和占士史超域恐怕亦已沒有多少人認識,但電影的主題曲“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卻奪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甚至上過英、美兩地的流行榜;時至今日,它偶爾仍被掛在不大可能認識這首歌的人的嘴邊。

  這首歌的歌詞很簡單,卻道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當我仍是個小女孩,我問我媽媽,我會如何?我會否漂亮,會否富有?她就這樣告訴我:Que Sera, Sera,未來將會如何,就會如何;將來非我們所能預知,Que Sera, Sera,未來將會如何,就會如何。??」

  問題當然是,這跟基督徒的一個普遍感受似乎有所矛盾:「在神凡事非偶然,都是祂計畫萬有」!但感受歸感受,關鍵終究在於是不是與真相相符。我曾在別處提過生命的偶發性的重要。簡而言之,倘若一切都由上主自編自導自演,生命就毫無意義可言,反正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會有其他可能。但聖經說人是按上主的形象被造,因此無論上主以何種形式介入我們的生命,都不能越過這個重要的事實。

  彼得曾好奇地向耶穌詢問約翰的將來,耶穌卻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約二十一22)同樣,倘若上主喜悅挽回一個人,又沒有阻止另一件事情發生,那又與你何干?讓我們活好自己的生命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雲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