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雖然卑微、不起眼,而一旦進入窰匠的手中,奇妙的變化就開始了。從窰匠手中成就的作品,或是精美的藝術品,或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器皿。先知以賽亞和耶利米都曾經從窰匠與泥土的關係中,得到啟發。「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中的工作」(賽六十四8)。
泥土在成為作品的過程中,未必總是沒有偏差。「壞了」的原因,或是土質的穩定性不強,或是窰匠改變心意了。這個時候窰匠要將泥土破碎、浸軟,重新再來,把泥土固定成他覺得合適的形狀,用同樣的泥土再做別的器皿。「窰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耶十八4),先知耶利米在觀察窰匠工作時,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另作別的器皿」,意味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窰匠發現手中的這塊泥土,可以做成更好的作品,更貴重的器皿。原先的設計理念和辛勞看上去是歸零了,但破碎之後另有妙用。泥土起初可能不明白為何有這樣的破碎,甚至有抱怨,但終必讚歎窰匠奇妙的作為。另一種是窰匠發現這塊泥土不適合塑造成原先的作品,窰匠只好改變原先的設計,將手中的泥土搗碎、再塑,另作他用。
「另作別的器皿」,讓我們看到,窰匠對待那些壞了的坯子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他沒有將不符合心意的土坯拋棄,沒有把它們當作廢品,而是按照他的心意拆毀、破碎,重新塑造。當我們身處破碎境地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因為我們的「窰匠」沒有放棄我們,祂正以慈愛和忍耐之心重新塑造我們。所以,當存敬畏和感恩的心,順服祂的造就。因為祂是我們的窰匠,我們是他的手中的泥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