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瑟的童真


2324 期(2009 年 3 月 8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英國電影《一百萬零一夜》揚威奧斯卡,兩位童星日前由五光十色的美國,返回孟買貧民窟後卻極度不習慣,其中飾演哥哥的童星伊斯梅爾,返國後更出現嚴重嘔吐及發高燒,醫生指他可能因連日宣傳而疲勞過度。但有專家卻擔心,兩地環境落差太大會影響兩人的心理。」

《am730》3.3.2009

  

  小小的兩個孩子,做了童星,揚威奧斯卡,一夜成名,從五光十色的美國洛杉磯返回家鄉印度孟買。住過五星級酒店,原本住慣的貧民窟生活反而很不習慣,飾演哥哥的發高燒至一百零二度,做妹妹的則幽幽的說:「我不想再待在貧民窟了,這兒到處都是垃圾,人們不時憤怒大叫,我感受到我的生活多糟,我只想離開。」

  不要怪這兩個小孩的「忘本」,貪慕虛榮;要怪的是大人把他們帶到另一個極端的世界—美國的荷李活—紙醉金迷和夢幻的樂園;待過短短的幾天,然後又帶他們回到又熱又髒的孟買故鄉。經歷如此翻天覆地的「文化震盪」(culture shock),無怪這兩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感到難於適應。據云做哥哥的伊斯梅爾(Azharuddin Ismail)還被爸爸摑了一巴掌,做妹妹的阿里(Rubina Ali)除了不願見朋友,更不肯除下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禮服。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David Elkind著有The Hurried Child: 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一書,猛烈批評這一代成年人對兒童揠苗助長,給予太大和太多的壓力。他說美國社會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有一種錯誤地追求年幼兒童快速成長和無止境「開發」幼兒智能的傾向,漸漸這個趨勢波及全球,自西方社會至亞洲社會,無遠弗屆。看看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大量從胎教到讓幼兒學習記憶或音樂之類的非科學、非理性手段,早期教育的盲區誤區比比皆是。

  隨便翻閱坊間辦給家長看的報刊,盡都是五花八門的兒童啟導和發展課程廣告,甚麼「打造天才兒童」、「送孩子入哈佛」、「大腦潛能記憶法」、“Extra Sensory Perception”諸如此類,結果父母們唯恐不及的信以為真,紛紛把子女送給「專家」去訓練。孩子們漸漸失去童真,童年被壓縮打折,後遺症是孩子們感到不快樂、厭煩,以至反叛。

  《一百萬零一夜》的兩個小童星,有專家擔心他們兩人的心理健康。無數在我們周邊的兒童,每天忙忙碌碌的學這樣學那樣,他們的心理健康又有誰關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