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會時代


2305 期(2008 年 10 月 26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美國次按問題引發的金融風暴,拖累全球經濟,牽連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昨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亦以拼經濟及應付金融海嘯為重點。曾蔭權更親掌新成立的『經濟機遇委員會』,以監察及應付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的衝擊。」

  

《都市日報》16.10.2008

  面對金融海嘯帶來的嚴峻考驗,特區政府宣布成立「經濟機遇委員會」,並由特區行政首長曾蔭權親自執掌,以應付接踵而來的衝擊和挑戰。

  凡有大小困難和危機,最常見和流行的回應就是成立專責委員會,小則三五人,多則十幾二十人,並且多由不同部門、界別和專業人士組成,美其名為集思廣益,另外的說法就是協調不同部門、調動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記憶猶新的話,自從九七回歸以來,不論是面對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非典型肺炎、教改風波、政改和直選爭拗,以至雙失青年、家暴問題、天水圍倫常慘案等等,回應的最佳方法就是成立跨部門的委員會,糾合官方、學者和民間的智慧,務求獻出良策。

  不知道香港的傳媒有沒有跟進這些委員會是如何運作、開過幾多次會、提出過多少寶貴的意見、各項建議和意見又有否落實、落實之後又是否行得通、對原本實際的問題又有否幫助.......。抑或委員會是召開了,各路精英也曾濟濟一堂,但只是流於「口水會」,忙的是「祕書處」的行政主任們,文件不錯是預備了一大疊,但最終是無疾而終,不了了之。

  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歷開國以來最大的不景氣,在華爾街大樓跳下來自殺的不少,總統羅斯福走馬上任,二話不說的就提出一個叫「新手筆」(New Deal)的振興大計,下令斥巨資在全國興建道路、橋梁、學校、醫院。著名的三藩市金門大橋和內華達州的胡佛大水壩就是在那個年代興建的。結果在這些巨大的工程帶動下,失業率降低了,投資環境改善了,失去的信心也恢復過來。台灣在六、七十年代的「十大建設」,當時蔣經國先生領導有方,令台灣在短短十多年變為亞洲經濟最富強的地區之一。

  當一個社會失去了領導力,失去了方向和執行力,就會產生愈來愈多的委員會。既稱之為委員會,就是集體領導和集體負責制,人人都有意見,人人都可以發言,只是沒有一個人肯最後負責。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