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夷館地理鼻祖馬禮遜牧師


2245 期(2007 年 9 月 2 日)
◎ 教會今昔 ◎ 浩然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據曾昭旅、曾新、曾憲珊所撰寫〈廣州十三行商館區的歷史地理—我國租界的萌芽〉一文,提及十三行夷館區的地圖,首先引用“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華叢報》第十四卷第三四七頁,刊載馬禮遜牧師於一八三二年所列十三夷館(The Thirteen Factories)的文字簡圖(見上圖),依原文譯出十三夷館由東至西次序為:

  

東面小澳(有稱西濠)

  

1. 小溪夷館,或怡和行。

  2. 荷蘭夷館,或集義行。

  3. 英吉利夷館,或寶和行。—豬巷,或新豆欄。

   4. 周周行,或豐泰行。

   5. 舊英吉利夷館,或隆順(行)。

   6. 瑞典夷館,或瑞行。

   7. 帝國夷館,或孖鷹行。

   8. 寶順行。

   9. 彌利堅夷館,或廣元(行)。—中國街,或靖遠街。

   10. 明宮行,或中和行。

   11. 拂蘭西夷館。(拂蘭西即法蘭西)

   12. 大呂宋行。(大呂宋即西班牙)。—舊中國街,或同文街。

  13. 丹麥行,或德興街。—西面

在馬禮遜牧師所列的The thirteen factories(十三夷館)中,何以在後又列上一些中國洋行的名號。由於當時外國商人到廣州營商所居留的地方均須租賃十三華商(洋行)的房舍作寓館,而該「行」商亦成為外商的主顧,「夷館」成為「行商」的「收租屋」。外國商人一切貿易交收;甚至向官府行文,全由該「行商」負責。但中國行商財力不足,以致外商租地自建,西式建築便在十三夷館湧現,並且在「夷館」豎起國旗(見下圖),以作所屬國家商人的識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