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中心療法


2245 期(2007 年 9 月 2 日)
◎ 輔導小百科 ◎ 區祥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輔導理論的發展往往是對現存的理論的一種反動,當事人中心療法便是一個例子。Carl Rogers(羅哲斯)在四十年代發展這套理論時,是回應當時率先發展出來的心理分析理論。羅哲斯不相信受助者要躺在分析師的椅上,分析師像一面空白的螢幕供受助者將自己的過去投射在他身上,用作分析他潛意識的衝突。反之,羅哲斯認為輔導要本著真誠、尊重與同理心的態度去幫助當事人,是面對面的輔導員的真我,與受助者建立真誠的關係。
所謂真誠(Genuiness)是輔導員的表裡一致的與受助者相處。尊重(Regards)是對受助者無任何要求的心態下,向對方表達溫情的接納,同理心(Empathy)是設身處地的從受助者的參照標準去看和感受事物。
這輔導模式也稱為非指導式治療(non-directive therapy),雖然這名稱沒有廣泛使用,它卻點出這模式的特質。輔導員不會嘗試指導受助者作人生的重要決定。輔導員相信,只要提供以上真誠、尊重及同理心等輔導的態度,受助者便能觸及自己的內心真正的情感和需要,透過這同路者的反映和支持,受助者會找到自己的需要,並為自己的將來,作出明智的抉擇。
這種個人內在經驗的探索,並相信受助者有一種自我實現的渴望與潛質,構成這套輔導理論的人本主義的色彩。因此,這套輔導也較適用於幫助受助者成長,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恐懼症或焦慮等問題,則較少運用這模式。
雖然,近年這套輔導模式已不再流行,但他強調輔導員應有的態度,已成為學習輔導時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同理心的心態與技巧的訓練,不論是來自甚麼輔導派別,似乎也是最基本的必備條件。
另外,在輔導時,輔導員不應給予個人的意見,要讓當事人尋找及發掘自己認同的目標和改變的策略,也似乎是輔導行內普遍認同的工作手法。這樣看來,這套輔導理論的影響是深遠和廣泛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