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就是集體回憶


2211 期(2007 年 1 月 7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政府清拆天星碼頭惹起爭議,被指打碎市民的集體回憶。民政事務局現正檢討保護文物建築政策,汲取今次天星事件的教訓,研究將來的新文物評級制度,把『集體回憶』加入成為評審準則之一。」

   《明報》20.12.2006

  朋友傳來電郵,內容有關九龍區某大教堂正為應否拆卸重建而引發的討論;其中有支持的,認為教堂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容不下未來的發展,應拆卸再建新的;也有大力反對的,認為教堂好端諯的既美觀又實用,拆了實在暴殄天物。

  馬來西亞有一座古城叫馬六甲,最著名的勝景是有幾百年歷史的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這座由最早的殖民者荷蘭人所建的紅磚教堂,只可以容納百多人,但慕名遠道而來的,每年最少有幾萬遊客。馬來西亞政府很固執於保留該國的古跡,最近馬六甲原本要興建一個旋轉塔,但因為在挖地時無意發現地底下有古城牆遺,馬來西亞政府立刻停止了旋轉塔的興建計畫,說要另覓地點興建。

  香港人一直缺乏這種思維。香港人最重視的是「地盡其用」,盡其所能擴大土地的使用量,所以蓋樓也是屏風式高聳入雲的巨廈。教會人士有類似想法不出為奇,近年有所謂巨型教會(Mega Church),改裝大戲院也好,買地新建也好,總之一味要夠高夠宏偉,坐多些人,這才合乎經濟效益。

  愈來愈多教會人士,傾向認為「發展」是最高的價值;相比之下,所謂「保留」是毫不進取的「愚見」。超級大教堂,像美國的水昌大教堂(Crystal Uathedral),南韓首爾的汝爾島大教堂,動輒容納幾萬人,才是十分有「效益」,而且唱起詩歌來那份雷霆萬鈞之勢,或者牧師居高臨下對著幾萬人講道時的那份派頭,也是不少人夢以求的最高榮譽。

  一些不知好歹的人卻唱反調,高呼要保留「集體回憶」。原本基督宗教十分重視「集體回憶」,事實上它正是孕育自猶太人歷代相傳的信仰傳統。古老的摩西五經,不正是經常提及「耶和華—你的上帝領你進祂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給你的地」這個追本朔的「集體回憶」嗎?我們歷代的詩歌、禮儀、建築、藝術、禱文,不正是提醒我們是屬於一個悠長歷史的信仰群體,而不是獨來獨往或自以為是的流浪客?

  原本信仰就是在「集體回憶」的脈絡下才變得有意義(Make Sense),只是我們太隨便把古老的棄如敝屣。我們只看見高樓巨廈,只看見自己的成就,並且輕率地叫它做「為主做大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