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出版前 瞻


2200 期(2006 年 10 月 22 日)
◎ 教會之聲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現時基督教出版的互動因素由三類型出版社形成,這三類型是:

  傳統的基督教出版社—這類型出版社每間都歷史悠久,號稱百年老店,因體制上屬於某一宗派教會,因此,出版社的基本使命就是滿足這個時代、這個處境、這個宗派信徒的需要。

  通常宗派教會成立總會,繼而建立神學院和出版社,透過神學院和出版社這兩個機構來為該宗派教會打做未來。教會通常較重視神學教育,因為這是教牧和信徒素質的把關人。然而教會也應該積極看待其出版社的營運和對教會的影響。教會的領袖們,是要將教會、神學院和出版社作為整全的角度來考量各自的使命、角色和資源分配,以發展該宗派教會。

  獨特召命形式的基督教出版社—這種形式的出版社,是貼近社會上所說的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是帶有正面的意義,如:無國界醫生等組織。這些超越國界和政府的組織根源於創辦人對人類的幸福而努力,實踐他們認定的使命、角色和恩賜。在香港常常看到一些小規模的基督教出版社為他們特定的召命努力實踐,這些出版社奇葩盛開,特別專注於某一類書種,某一種閱讀文化,按著自己的召命而成為一幅大拼圖裡面的一小塊,他們通常不起眼,但少了它,整幅砌圖又不完全。他們通常在創立時資源匱乏,直到有一些成績,就有很多信徒支持其出版理念。

  市場主導形式的基督教出版社—這類型的出版社以資本為中心。而當以資本為主軸時,就產生了很多商業現象,諸如推廣、宣傳、效率、毛利、本金等等,筆者認為他們給與出版界最大的助益是彈性和靈活,這是傳統和非官方形式的基督教出版社所缺欠的。他們可以今年賣書,明年主打賣水晶和書。這類型的出版社會漸漸吸納消費的群眾,慢慢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基督教出版社。

  以上三類型基督教出版社,如果平衡得宜,將會出現一幅和諧現象。傳統的出版社貢獻堂會,制定牧養材料給宗派信徒;獨特召命的出版社按特定召命服事信徒,而市場主導的出版社會拓闊出版社的視野和增強效率。但相反,如果平衡不宜,則三方面都可能出現競逐資本的現象。傳統出版社在缺乏資源和體制制肘之下,漸變成為爭逐市場資源的一分子,而獨特召命的出版社,也會因著資源競爭而離棄創立時的崇高理想,而市場主導的出版社卻又單調地影響著信徒購書的消費模式,變成消費循環,而不是出版。

  在未來的時間,出版社的運作模式會依循這三個方向發展,但當中的互動因素卻不甚明朗,但教會可以前瞻的,第一是整合地思考教會、神學院和出版社三方面的相互動力。第二,在計畫教會未來發展計畫時,儲備出版人才,這些人才要有能力整合使命,教會需求和市場主導,將人才安排在出版社中事奉,服事信徒。第三,對象方面,今時今日的華文出版,必定從普世教會的角度來考量,因為全球化的趨勢,必然使基督教出版涉及中國、台灣、東南亞、歐洲、北美的華人教會的需要,怎樣從全球化中定位,也是極具挑戰的前瞻行動。

  有人說,在教會辦出版是很大挑戰的事工,可免則免。這真是最耗損內力的話,因為在我們的信仰理解中,任何事工永遠都是一艘處身風高浪急的小船,而每次耶穌也像是睡著的,這是事實嘛!莫怕大水翻飛騰,只要微笑靠主向前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