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報佳音在新界元朗
蔡永常


2157 期(2005 年 12 月 25 日)

◎ 專題:聖誕報佳音


  新界元朗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版圖之西北角,隔一條深圳河與大陸相連,因而長期備受中國大陸文化的影響;從前若說香港是一個漁港,那麼新界則可以稱為農村了。農村社會本身有她自己一套的文化特色,就是簡樸、自然、保守,村民多習慣同族同姓同鄉聚居一隅,逐漸發展成為村落,我們稱之為「圍村」。目前元朗區共有一百三十九條圍村,每條圍村各有他們的鄉公所、列祖牌坊,也保留著他們原有的民間傳統習俗信仰。政府更賦與圍村原居民八項權益,其中一項就是允准每一位原居民男丁,有權在村內蓋建一間七百呎、三層共二十五呎高的丁屋自住,因而造成村民甚少向外遷移,漸漸也形成了圍村的原居民自成一格,少向外界接觸—圍村是福音的「硬土」。

  福音首次登陸元朗始於一八九八年,即新界成為英租界的翌年,倫敦傳道會派遣傳教士皮堯士牧師(Rev.T.W.Pierce)來香港。他隨即招聚道濟會堂(香港合一堂前身)的王煜初牧師等,籌組新界傳道會,引領福音深入農村,造福鄉民。黃述芳先生率先被派進入新界,勘察土地主持開荒工作。其時新界四面荒山,灌木叢林,別無通道,間中只有帆船行走香港沙頭角之間。黃先生憑信心冒險前往,攀山越嶺,飢食乾糧,喝飲山水,走遍各大小村莊。最後在元朗舊壚附近租得一間樓房,建立新界元朗區首個福音基址,她就是今日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的前身,福音在元朗立根已有一百零七年的歷史。

  過往新界元朗區教會每年聖誕節報佳音,均按照一般傳統做法,通常在聖誕節期間,在自己的堂會舉辦三兩晚聖誕佈道會,繼而在廿四號晚聖誕前夕,組織詩班員練習多首聖誕詩歌,穿著整齊的詩班袍,手持著發光小蠟燭,到附近街頭向居民報佳音。

  時移勢易,今天報佳音的形式漸趨向現代化、多元化。近年教會窺準巿區內大廈林立的商場,因人流眾多,特別在節期間,普羅大眾市民多有合家大小遊商場購物的習慣。因此元朗區聯會接受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合作的邀請,近年借用新元朗中心或元朗廣場,公開舉辦「耶穌已降生,萬民樂繽紛」的報佳音活動。

  以去年為例,聯會借得元朗廣場地下大堂,作為元朗區眾教會向市民報佳音的地點,兩晚的程序分節數進行,每節四十五分鐘,由各教會自由認領主持。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邀得真光幼稚園師生粉墨登場,主領了好幾個節目。現場的實景佈置,輝煌的燈飾,幼稚園小朋友訓練有素,加上口才出眾的女司儀,把整晚聚會的演出發揮得淋漓盡致,贏得台下觀眾不少掌聲。當晚的節目一個緊接一個出場,各教會主唱的聖誕歌曲、佈道別具生色。當中有一隊印尼華僑,穿著傳統的印尼民族Batik服裝,載歌載舞獻唱聖誕歌曲及印尼語民歌,將當晚聚會的氣氛推向高潮。

  筆者的教會近年更嘗試,組織團契詩班進入圍村,向原居民報佳音佈道,反應令人雀躍。今年十二月廿四日晚,準備再到洪水橋屯子圍報佳音,請為我們禱告。

  蔡永常(元朗洪水橋靈糧堂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