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基督徒群體於「世貿部長級會議」在港舉行前,在兩分中文報章上刊登「貿易要公義?行動要仁愛」聲明,並召開研討會,表達教會對全球經濟不公義的關注。
過去一星期,傳媒甚關注的大部分是會場外民間反對世貿的激烈示威行動,卻忽略了會場內的各國代表談判的內容,正是造成會場外抗爭的主因。自由貿易與公平貿易是兩碼子事,正是在不公義的形勢下,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傾銷產品,因著政府補貼而能佔有市場,相反,發展中國家的漁農民生產,價格下跌,使他們難以維生。
研究全球化的社會學者Leslie Sklair 指出廿世紀後期出現的「全球化」,其實就是「資本全球化」,取代了過往的「新自由資本主義」,指向一種有組織的社會生活方式,跨越現存的國界。隨著資訊科技發展、國際交通頻密與便利,各地政府、經貿與交流增多,全球化村落更真實地浮現在眼前。三股力量代表著跨國企業(如微軟等)、跨國政經組織 (如世銀、世貿等)、跨國文化與消費實踐(荷里活、迪士尼等),就主導整個地球朝向「資本主義全球化」。
荷蘭經濟學者Bob Goudzwaard 分析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只朝向財技運用,於是跨國企業偏重收購合併來加增財富,為求盈利業績,好向股東交代,就不再關注經濟需要、向環保負責任、經濟的問責性與勞工問題。過往,工資只反映當地勞動市場或人民生活水平,如今政府考慮的是要吸引外資在當地設廠,員工待遇或福利,很可能是傾向厚待資本主義,怕外資撤走會造成失業,於是勞工問題很可能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下,成為外交問題。
正由於全球各國經濟實力不是同一水平,存在極大的差異;要求各國採用歐美發達國家訂下的遊戲規則,只會加增某些國家的貧窮問題繼續惡化。富有國家農民得著政府補貼,可以廉價傾銷;相反,貧窮地區農民縱使辛苦耕種,卻不能在市場上得著合理的回報,我們就能體諒同情為何南韓、菲律賓等地農民要走來香港作示威抗議。
世貿之後,基督徒與教會要思考的,我們面對不公義的經濟發展,究竟有何參與 ? 否則,我們「疏忽之罪」將要面對終極公義的審判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