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人月兩團圓
福音融合中國節俗文化


2143 期(2005 年 9 月 1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吳宗文牧師認為傳統節俗,反映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心靈結構。(資料圖片)。

  一年容易又中秋!本主日剛好是中秋佳節,除了是一家大小團圓的日子之外,你還想起甚麼?中秋傳統節俗中之宗教現象,也反映出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心靈結構;有教會機構亦藉這個人月兩團圓的節日,傳遞與上帝和好的信息。

  一年容易又中秋,本主日剛好是中秋佳節,除了是一家大小團圓的日子之外,你還想起甚麼?對中國文化及習俗素有研究的吳宗文牧師認為,中秋傳統節俗中之宗教現象,也反映出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心靈結構。原來,中國傳統節日也可成為傳福音的良機。

  播道會港福堂堂主任吳宗文牧師對中國文化及習俗素有研究,更曾就中秋節等節日進行研究反思,就中秋節分析節俗的神聖轉化作出深入的探討。

  吳宗文牧師認為,在傳統華人節俗中,中秋節是一個既富詩情畫意、又是人情味濃厚的節日。由於農曆八月十五日屬於三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俗稱「八月半」。中秋節之始源,文獻考究不出來。但由於月亮是夜間最明亮之星體,而加上「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故,八月半中時,人便逐漸形成觀月、賞月、望月、拜月、泛月、待月及祭月等有關活動,久而久之,便固定成為一個節俗。是故中秋節又稱為「月節」;從「月圓」而聯想到「人圓」,故又稱「團圓節」或「人節」。節期前兩天叫做「迎節」(俗稱迎月),後兩天叫做「餘節」(俗稱追月),中間的十五才稱作「正節」(俗稱賞月)。

  吳牧師指出,構成這節日之緣起大致有三個基本因素:第一是與「自然節令」有關。在天文學上來說,當太陽經過黃道上二十四節氣中之「秋分」點,此時,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便是中秋節。這時候的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恰好平分,月亮在接近黃昏時便開始冒現,加上秋高氣爽,晚上能見度高,這時節的月亮,比起其他時節的,更顯皎潔圓亮,正所謂「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

  第二是與「農穫秋報」有關。農曆八月以後,農作物開始收成,於是在月圓之夜預備美酒佳餚及各種糧食瓜果,一方面答謝土地神,賜予豐收;另一方面,全家藉此團聚歡娛,並慶賀農穫收成。

  第三是與「祭月活動」有關。《禮記》載:「秋夕月.......夕月以夕。」《周禮》述:「中秋夜迎寒。」無論是「夕月」或「迎寒」其實都是祭典。這是「中秋節」的最早記載。

  中秋節俗中之宗教現象,也反映出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心靈結構:如何在幸福愉快的時刻表達感恩圖報的精神,並在生命低沈的景況中卜問前程,以及祈求神靈庇祐。無論是哪一種宗教情操之表達,都指向現世今生以外的一個世界。

  上帝不單能叫人間秩序和諧團圓,家庭關係融洽愉快,更能滅掉一切罪孽冤仇,使人與造物主復和團圓。正如聖經所說:「凡祈求的,就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七8)。

  事實上,不少教會機構亦把握這個節日,讓信徒有善用人月團圓的機會與親人分享福音。

  漢語聖經協會特別印製一本名為《圓來自祂方─中秋福音小冊子》,讓信徒可以藉這個人月兩團圓的日子,把握在佳節與人相聚時,與親人一同分享信仰。據悉,這本中秋福音小冊子主要的構思,是想到自古以來,中國人強調要在中秋佳節做到人月兩團圓,希望透過小冊子傳遞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趁佳節時,與家人、朋友分享福音,反思人與神的關係。

  據該會透露,今年印製了二萬本小冊子,在中秋節數週前已經派罄;其中大部分由堂會取用,其餘則為機構、學校、醫院等單位取用。

  俗語說:「一年容易又中秋,有人快樂有人愁」。人月兩圓的日子,並非每個人都可開心快樂地與家人團圓;本港有不少貧困家庭及新來港人士,仍活在貧窮線以下,有些更與家人分隔兩地,過節像是沈重的包袱。

  城市睦福團契於九月十七日晚上,集合教會及機構的力量發起「月想團圓」祝福行動,於擁有不少新來港人士聚居的荃灣區內,透過送贈禮物包,把福音帶到荃灣區的貧困家庭,讓他們在這佳節得祝福,更重要的就是在社區內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色彩繽紛的花燈,是中秋節傳統的文化特色之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特稿】

【雲彩見證】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