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海嘯災難後
如何牧養信仰受到衝擊的信徒(上)


2115 期(2005 年 3 月 6 日)
◎ 神學探索 ◎ 鄺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談論災難和經歷災難本來是兩回事,但現代電子傳媒令兩者的界線變得較為模糊。例如這次南亞海嘯災難是發生在頗為遙遠的地方,但電子傳媒把影像傳遞得很快和很逼真,使人有親歷其境的感覺。本來香港人只能談論災難,現在變成在一定程度上經歷了災難,這就同時使香港人在一定程度上與南亞受災的居民一起成了要面對災難的人。那些藉電子傳媒傳來的影像與聲響,帶來很大的震憾,令部分香港人感到非常不安,也衝擊了部分香港信徒的信仰。

  這種對信仰的衝擊,用文化人類學的進路去分析,是指人類的意義系統受到衝擊,甚至瀕臨崩潰的狀態。人類的意義系統能幫助人去解說身邊發生的事情,並使人有能力建構生命的意義。當人面對極大的災難,其強烈的程度甚至使人的意義系統失去了解說的功能時,人就無法面對目前所發生的事情,最壞的情況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人不會因缺乏食物而自殺,但人是會因失去生命的意義而自殺。

  對信徒來說,基督教的信仰思想就是構成他們意義系統的最主要部分。當經歷災難或透過傳媒而得到類似經歷災難的體驗時,意義系統就會受到衝擊。若不能及時修復引至崩潰,信徒就會離開信仰。筆者也曾目睹信徒因想不通苦難的問題而離開信仰。面對這種情況,筆者建議牧者採取以下幾個行動來協助信仰受衝擊的信徒去修復他們的意義系統。

引導信仰受衝擊的信徒尋求解說

  面對災難的人若能得著引導,使自己能在固有的意義系統中得著對災難的解說,就能幫助他們面對目前所發生的事情,亦即其意義系統能繼續幫助他得著意義。所以牧養面對信仰衝擊的信徒時,牧者有責任引導他們作解說,過程包括聆聽、對話與指導。牧者在這種事奉中,要以神學去指導信徒。牧者有責任幫助信徒明白在聖經中,對苦難所作的解說不止一種。在聖經的基礎上尋求解說時,要明白災難解說的多元性。聖經內記載很多災難的個案,對不同的災難個案也有不同的解說。要把聖經內對某次災難的解說應用到今天發生的災難上,要留意兩者的時代處境有所不同,亦要留意兩者在性質上可能存有差異,不可以因為有部分雷同之處,就認定昔日的解說可以一成不變地用在今天。

  舉例說,若有信徒認為,神昔日在挪亞時代用洪水毀滅罪人,這次南亞海嘯也是神如此地用水去毀滅抗拒福音的人。這個講法是不恰當地運用聖經。挪亞時代的洪水是神用來毀滅罪人,亦同時刻意地讓義人存活,但在這次南亞海嘯中我們看不出有同樣的結果。我們發現在南亞海嘯中死亡的並非全是抗拒福音的人,因為死者當中也有信徒,我們更加看不到存活者全是接受福音的義人。況且,當挪亞時代的洪水退卻後,神應許不再如此地用洪水毀滅世上的活物,所以用挪亞洪水來類比這次南亞海嘯是不恰當地運用聖經。

  現代電子傳媒發達,信徒很快和很容易就在互聯網上接觸到不同的解說。牧者要幫助信徒分辨那些解說是健康的解說,那些是不健康的解說。就這次海嘯災難來說,有人在互聯網上說這次是神懲罰拜偶像的人。這個解說是不健康的,因為這次受災最嚴重的是回教徒,而回教徒是極之抗拒偶像的,說他們不信真神還可以,說他們拜偶像就是一種無知的講法。拜偶像與尊崇假神是兩回事,不可以混為一談。舉例說,若有信徒造一個耶穌像來膜拜,他是拜真神,但卻是以拜偶像的形式來拜真神,這種敬拜的方式是聖經所不容許的。所以拜偶像的人可以拜真神也可以拜假神,而拜假神的人不一定以拜偶像的形式來拜假神。

  信徒除了要防避一些不健康的解說外,還要在進行解說時謹慎言談,免得自己陷在罪中。就以這次南亞海嘯為例,若在沒有神的啟示下就判定是神的懲罰,就是扮演了神去審判他人。扮演神,以自己為神已是一種罪,隨意審判他人,是另一種罪。扮演了神去隨意審判他人是罪上加罪。況且,說這次南亞海嘯災難是神的懲罰,會令未信者感到神是位兇殘的神,所以不應隨意作出此類的判定。

(作者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助理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