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受難曲》之感性元素


2067 期(2004 年 4 月 4 日)
◎ 文林 ◎ 吳宗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米路吉遜(Mel Gibson)執導的《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四月一日正式在香港上畫。提到這齣電影,不少人都會以「血腥」和「暴力」來作形容。

  ..........在暗藍色的夜幕下,耶穌驚醒、震驚、失望,接著坦然、寬容、默默地束手就擒........那是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的一天,祂道成肉身之後遭受到最殘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生命消逝。在一幕幕殘酷和痛苦的血紅色畫面背後,你可有留意到整齣電影由始至終都充滿情感的張力﹖

  觀賞一部電影,除了接收它所表達的意念,分析它建構的層次,還要感受它營造的氣氛。要知道,電影也是通過感情來說話,藉此加深人對它所要表達信念的印象。因此一部電影是否動人,在於它營造氣氛的情緒元素是否足夠和有否恰當地配合。

  《受難曲》這齣電影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感的張力。除了耶穌受苦的故事本身已是非常感人之外,全片節奏稍緩,某些情景更刻意慢鏡拍攝,藉此加深了其寫情的力度,以致能產生賺人熱淚的場面和震憾的果效。

  電影的特色便是用鏡頭來講說話,用剪接來將故事的情節舖排,用音樂來營造情緒和氣氛,並用對白來傳達意念、交代事件或描繪角色的個性等。上述各種特色若在影片中配合地出現,便能產生一種觀賞上的美感昇華,通常這些場面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就我而言,影片中有四幕特別感人的。第一幕是耶穌在大祭司院子裡被定罪的那一刻:此際影片速度開始轉慢,影著祭司們逐一向祂吐唾沫和毆打,而悲壯的背景音樂悠然奏起,像是宣告耶穌將要面對的命運一般。這時候憂傷的馬利亞踏進院子,在人群中掩映出現。馬利亞獨自暗忖:「時候正在開始了,願神祢的旨意成就。」而耶穌緩步經過母親身旁時,滿有自信地說:「看啊母親,我將舊事都要變成新的了!」

  第二幕震憾場面是耶穌被羅馬兵丁嚴刑拷打時,鏡頭一度轉向哀傷的馬利亞,此際動人的管樂便冒升起來。馬利亞不忍卒睹,並且說了我個人認為是全片最凝聚性的對白:「我的兒子啊,何時、何地及為何,你竟選擇了這種將生命付出的方式?(My son , when , where and how you choose to be delivered of it?)

  第三幕是耶穌在苦路上跌倒,馬利亞正猶疑是否要前往扶持時,突然想起童年耶穌跌倒,而自己奮力奔前抱起兒子的情景,便不顧一切,從圓拱廊道暗處跑出去,將仆倒的耶穌扶持起來。動人的音樂旋律配合母愛之情,悲憫憐恤之心油然而生。這也是全片中最具人性的描寫。

  第四幕是耶穌釘十架的時候。當鐵釘打進耶穌的掌心,悲情的管樂再次奏起,最後晚餐時擘餅和分杯的情景,與現實中耶穌的痛若表情與尖叫聲音交替出現,而馬利亞則心碎地流淚和輕泣。觀看電影至此,也許是這一幕的情感震盪實在太大,又或是全片累積的情緒已漲至高峰,我自己也崩潰下來,流淚痛哭。

  除了前述,這齣電影感人之處,還有扮演耶穌角色的演員演活了受苦的基督;而飾演馬利亞的羅馬尼亞籍猶太裔女星(她應該是全片第二個重要的角色),利用她那樸實成熟的臉容,將馬利亞的沈著穩重和一個母親的哀傷慈憐,不慍不火地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觀賞此片時,除了用頭腦來作知性分析外,也當用心靈來作感性體會,這會令你在此片中得著意想不到的生命領受。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