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以基督的心為心


2064 期(2004 年 3 月 14 日)
◎ 交流點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錦雄兄的文章指出了推卸文化的醜陋,並提出任何一方也可以為減少校園欺凌做一點事,以愛相待。他說,「人人都努力發揚基督精神,對人有愛心,相信很多社會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雖然我對於錦雄兄的結論有點保留(因為這看法容易導致教會對社會事、政治事不關心),但我也承認基督精神的重要。甚麼是基督精神?

  第一,體驗生命中的「他者」。只有承認「他者」的出現,我們才會尊重別人的不同。事實上,耶穌基督看我們為「他者」,以致祂容許不同樣式的人也可跟隨祂。保羅更進一步說,恩賜各有不同,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當下校園欺凌事件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同學們缺乏「他者」的意識,以致肥胖的會被人嘲笑、反應較慢的會被人戲弄等等。培養「他者」的意識是當下校園,甚至政治應該要特別留意的。

  第二,培育社群意識。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後現代)影響下,我們的社會愈來愈趨向個人化,缺乏對社群意識和責任。然而,教會的生活正是抗衡這種個人主義意識,因為耶穌基督的救贖是宇宙性,絕非個人性。可惜的是,當下的群體經驗多被看為壓迫的代名詞,結果是人失去學習責任與承擔的能力。當同學們要為欺凌一事負責任時,我們(成人世界)也要悔改,因為一來,我們缺乏批判,便接受了自由主義下個人主義;二來,我們以控制多於承擔來理解社群意識。

  第三,培養非暴力的性情。耶穌基督所展現的生命是非暴力。祂沒有以惡報惡,反而實踐寬恕與接納。對祂來說,非暴力不是一種策略,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坦白說,當下所報道的校園欺凌只不過是某一種欺凌,言語欺凌的壞影響絕不比行為的欺凌少。全面推行非暴力教育是必需;同時,我們也需檢視傳媒對暴力的塑造。否則,效果只會事倍功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