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鴻兄的文章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經濟上的豐年是否等於一切問題就解決呢!究竟我們應如何過豐年?雖然這問題頂重要,但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何謂豐年。誰人決定豐年?
提起二零零四年是豐年,我總有點酸溜溜的味兒。不是因為我不願意看見經濟轉好,而是因為社會中仍有很多人沒有機會可以分享豐年的豐盛。最明顯例子,就是綜援政策收緊(削減金額和延長申領綜援資格)、低下階層工資大幅度被削減和中年失業人士無法再投入勞動市場等等。若二零零四年是豐年的話,這可能只是有錢投資者的豐年。說回來,難道貧困者一點也沒有受益嗎?當然不是,但以為經濟的「滴漏」就可以為貧困者解困時,實際並非如此。因為問題的核心不僅是製造財富,而是分配財富。從這點來看,景鴻兄所提「荒年過後又如何」就很有意思,因為對某些人來說,荒年並沒有過,甚至在可見的將來,只有荒年。
荒年的生活絕不好過,失業、減薪、負債的日子絕不易捱(帶來很重的心理壓力),但我們總算沒有倒下去(當然,自殺者也不少)。我們沒有為荒年去感謝,但在荒年中,我們也可經歷一點的豐年。因為我們漸漸發覺荒與豐不只受經濟數據來界定,更由人與人的相處和情義來界定。所以,荒仍可存在豐。二零零四年是豐還是荒?只願人間有情、社會有義,荒仍可以有豐,以致在荒年的日子不是徒然的。
最後,基督徒群體可以有的貢獻就是爭取對豐年的解釋權,以致不會在一片唱好聲中失去對公義與仁愛社會的追求。這是我認為聖經的智慧寶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