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曆二月十四日之情人節,英文稱「聖華倫天奴日」(St. Valentine’s Day)。這名字的中譯,有作「聖瓦倫丁」、「聖華倫泰」和「聖偉倫」。許多人以為華倫天奴是個大情人(雖然荷里活曾有一位名為華倫天奴的演員,其現實生活和演戲均以情聖姿態出現),其實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歷史上至少有三位同是列於該日殉道的聖華倫天奴。其中一位是集體殉道,死於非洲,但資料不詳。一般人認為與情人節有關的那兩位,都是約於主後第三世紀(約270A.D.)被羅馬帝國殺害的殉道士。兩人身分雖然不同,一位是主教,一位是教士,但多個有關他們殉道的傳說,都大同小異。話說暴君克魯狄斯二世(ClaudiusⅡ)作羅馬皇帝時,恐怕男性結婚後從軍會影響士氣和作成表現,故勒令禁止當兵的青年人結婚。但身為主教或教士的華倫天奴為了成全年輕的有情人,遂祕密地為他們舉行婚禮。
不幸此事被克魯狄斯二世知道,便下令拘禁華倫天奴,甚至最後將他處決了。
傳說華倫天奴在獄中等待處決時,邂逅獄卒的失明女兒,而且憑著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善良,感動獄卒父女信主,並令到該名女子重見光明。殉道前,華倫天奴寫給關愛的人一封絕命書,上署“From your Valentine”之字句,這句說話從此流傳後世,並且演變出Be my Valentine這句話。而“Valentine”原意是「強壯而健康」,也變作「情人」的代名詞了。又傳說當獄卒的女兒打開這封遺書時,一朵橘黃色的番紅花從信紙中掉下來,此刻盲女的眼睛便復明。這也變成情人節送卡和送花習俗之緣起。
後來教會追封華倫天奴成為聖人及殉道士,並將他處決的二月十四日定為「聖華倫天奴日」。這日子跟男女間浪漫的愛情扯上關係,要至十四世紀才開始。當時著名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在作品中寫道:「鳥兒在聖華倫天奴日求偶。」隨後其他文學家也在這個題目上大做文章,把戀愛和求偶,都跟這一天拉上關係。二月十四日逐漸被編織成浪漫愛情的象徵。
到了十七世紀,開始有人把浪漫的詩句寫到卡片上,而且親手繪畫一些裝飾圖案。風俗中最有趣的環節,就是將這些卡片匿名地送往心愛的人手上;但現在大都是公然地致送。表達愛意的形式,由心形蛋榚、糖果、朱古力、卡片和鮮花,及至各樣不同表達心意的禮品;而且流行於該晚相約共赴燭光晚宴或在酒店共度蜜月式假期。表達愛意之對象,也由戀人擴至夫婦及其他關愛的人。
情人節之盛行,甚至由西方社會普及至東方社會和華人圈子,表示社會對愛之渴求,但他們將愛只局限於男女間浪漫的層面。讓我們重新發掘情人節背後的神聖根源,認識到真正而且至大的愛,乃是經得起環境考驗,超越外貌形態,甚至願意委身和付代價的。因為這種真愛的根源乃來自神,而且藉著道成肉身的基督,已為世人在十字架上顯明出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