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角的餐桌


2057 期(2004 年 1 月 25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家長應聽聽孩子的心底話。在小學生眼中,開心的『家常便飯』及良好的師生關係,已經算是良好的家庭及學校生活。屯門區一項調查發現,七成小學生最喜歡與父母在家吃飯,愈喜歡與父母在家吃飯的學生,愈滿意家庭生活;而小學良好的師生關係,就是美好的學校生活。」

  《明報》22.12.2003

  如何贏得兒女的心?許多父母絞盡腦汁,百思不得解開心中疑團,以為兒女心如鐵石,鑿也不開。其實世上孩子的心大都很柔軟,最需要的是父母多些陪伴,尤其是黃婚的一頓晚飯,只要父母回家一起吃飯,孩子就心安了。

  屯門區某志願機構做了一項調查,訪問區內接近五千名小三至小六學生,發現七成小學生最喜歡與父母在家吃飯。驟耳聽來這個數字很平常,但細心想想其實有點辛酸。香港的成年人工作時間很長,能夠準時六、七點下班回家的不多,所以許多孩子每天的晚飯是孤零零的對著電視或外傭吃。難怪上述的調查又發現,受訪的小學生最熱衷的玩意是上網及「打機」,其次是看電視和影碟。孩子原本是嚮往羣居的,孩子的玩意也本應是集體性的,但現代孩子做甚麼也是獨個兒的,無怪衍生這麼多成長問題。

  楊牧谷牧師在《廚房哲學》一書中寫過:「餐桌是現代家庭的房角石,一個家庭能否穩固牢靠,只要看看家庭成員團在餐桌前的光景,就可以分析他們的現況,和預備他們的將來。」(p.147)真的,如果餐桌常常空空如也,家庭成員只是在外面吃飯,這個家庭必然缺乏凝聚力。如果餐桌沒有坐著爸爸媽媽,只有小孩子和菲傭,這個家一定不甚麼快樂。如果餐桌不錯坐滿了人,爸媽兒女也在,但大家只盯著電視機吃飯,彼此之間沒有溝通,這個家也是有缺憾的。

  幾年前台灣曾有過一個運動,名叫「爸爸回家吃飯去」,就是針對「缺席的爸爸」所作的回應。同桌吃飯,共享天倫,表面上沒有甚麼大不了,但其實是潛移默化塑造著一個家庭的文化和人際關係。餐桌,在眾多家具設備之中不算最起眼,但原來卻是一家的靈魂。

  願我們做父母的,盡可能回家與孩子吃晚飯。孩子放學在家整整一個下午了,渴想的是爸爸媽媽回到身邊,給他一個甜甜的吻,然後牽著他的小手,說:「我們來吃晚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