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口號


1961 期(2002 年 3 月 24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英國《泰晤士報》引述一項調查顯示,英國僱主現在招聘人手時儘管薪酬偏低,卻流行以誘人的職銜來滿足求職者的虛榮心,例如稱所清潔員為『衛生技術助理』,把抹窗工人升級為『照明輔助員』等。......這一招相當有效,近半被訪者表示,即使工作性質和原本的沒兩樣,但新職銜能提高他們的滿足感。」《明報》8.3.2002

  潮流興「作大」就如那些五音不全、咬字不正的小妹妹小弟弟被稱為「歌手」,大量職位也泡沫化的自我膨脹:所清潔員-衛生技術助理;抹窗工人-照明輔助員;垃圾工-垃圾清潔專員;園丁-園藝技術維修員;上貨員-貨物補充執行員;接待員-口訊傳訊主管,祕書-會議經理。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的調查,近兩三年英國公司中持有較高職銜和職銜較長的員工數目愈來愈多,類以情況在香港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中一個重災區就是教育界。翻閱任何一份教育文件,上至政府的教改文件,下至中小學幼稚園的校務報告、家校通訊,充斥的都是偉大至高不可攀的目標口號。十幾年前開始講「全人教育」,講甚麼德、智、體、群、美(宗教學校再加上「靈」)五(或六)育均衡發展;但課程不變、節數不變,仍是每週得兩堂體育課、兩堂美勞課,且動輒因測驗或補課而取消,試問「全人」何來、「五育」又何來?

  九七回歸之後,「作大」情況變本加厲。小小的學校儼如口號實驗室,凡一切偉大動聽的口號都放進來,老師除了忙於教學,就要捱更抵夜的把這些口號罰抄在工作報告之內,不准有任何遺漏。兩年前香港教育改革建議的重點有七大項目,每一項都非同凡響,與現實有天淵之別,試問又如何做到:(一)由強調灌輸知識為「學會學習」。(二)由偏重學術轉為「多元化的全人發展」。(三)由科目框框轉為「整合性的學習」。(四)由課本主導轉為「多元化的教材」。(五)由課室教學轉為「社會支援、跑出課室」。(六)由傳統時間表轉為「彈性編排學習時間」。(七)由過早分流轉為「多元接觸、開發潛質」。

  身為家長,望著孩子那個重甸甸的書包和密麻麻的上課時間表,心想只要七項其中一項有少許成就,已是萬幸。話不用說得太好聽,實實際際做一點點已經足夠。老師入到狹窄的教室,如何度過那短短的三十五分鐘,上一堂學生愉快而難忘的課,才最重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十大長者】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