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新郎歌」


1946 期(2001 年 12 月 9 日)
◎ 文林 ◎ 蕭柔婕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欣賞聖詩與明白聖經有一共通態度,二者都需要清心虛懷,客觀明理。歌唱者和閱讀者尋求找出作者的文字和音樂符號要帶出來的意義,進入與文思領域藝術意境的心靈溝通。欣賞文學和藝術有三個層面:文後,文本,文前。文後是搜尋歷史背景,觀察時代思潮文化,考究作者身分及其思想和風格的重點特色,更查核成文原因,明白創作之動機和目的。文本是要發現文字或藝術本身要傳達的訊息意義,考察其結構、主題發展、內在聯絡、整體形態的顯現、及隱藏涵義的舖排。而文前是自文後和文本引申出聽眾或讀者的理解、領會、詮釋、聯想、和應用。文前涉及一個很大的自由空間,其寬闊度可容納自純理性到純感性、 自緊貼作品心意到自由翱翔聯想。在十二月的系列裡,我選取了以「文本」為主的方法,輔以「文後」和「文前」的協助,來聆聽作者和作曲家的心聲。

  「歡迎新郎歌」歌辭內容扮演著一位先知角色,呼籲人們醒來守望,長夜已盡,日久期盼之主臨近,儆醒仰望。聰明的童女殷切預備,歡迎新郎來臨,準備參加隆重婚禮。讓我們同心回應,我們跟隨主呼召。全城的人聽聞守望者的歌聲,內心興奮歡欣,躬身期待,凝望等候:新郎來臨,充滿榮光,顯明真理,煥發恩典。景星高掛,光芒四射,歡迎妙道化身,為世人之厚賜恩惠。我眾一同上路,邊行走邊歌頌:讚美上主;趕快赴會參加婚筵。普世向上主羔羊獻上至高崇敬,世人天使同獻讚美歌頌,樂韻頌揚,優美雅逸。我們滿懷驚奇地站在珍珠門口,聽聞歌聲如雷,澎湃洶湧,在光明寶座前,頌讚如洪水傾覆,浩闊嘹亮。人的眼目未曾看見,耳朵不曾聽聞這般喜樂榮耀;我們向上主高唱歡樂頌讚,直到永恆。(意譯)1

  作者尼哥拉(Philip Nicolai,1556-1608)熟讀聖經,巧妙地採用、聯繫五處經文,舖排出人的守望和將臨節的訊息。最主要的二個經文重點:第一,耶穌在最後晚餐前所敘述「十個童女」的比喻,提示門徒要儆醒等候,隨時作好打點準備,預備主的再臨。第二,在啟示錄揭示將來主再來的日子,萬國萬民、天上地下都向祂獻上頌讚榮耀。第一重點催促人們不要沈睡迷惘,要儆醒等待,因主來的日子近了。新郎必定會來,只是人未曾知曉時間,種種蹟象都顯示時間快到,催迫人要把握現有機會,趕快預備迎接。第二重點叫人面對將來的必然真實境象,將來的榮耀盼望,與主同在的歡樂欣興,讓人內心熱切期盼這榮美的將來,等候這歡樂的時刻實現。二個重點之間,是基督的降世,化身為人,成為世人的最大恩賜祝福,新郎的出現,象徵著婚禮的隆重開展,神人關係復和的前奏。三節聖詩並非全以先知的客觀式來宣告呼籲;在每一節的完結,作者為讓歌唱者既看到主來的應許和真實,也讓他們有機會參與這個歡迎、預備、和委身的行列,歌辭以第一身眾數來回應和參與,以至先知的宣告引導出歌者樂意委身之心意。

  尼哥拉既是作者也是作曲家。採用了德國聖詠常喜愛運用之AAB曲式。巴哈受此聖詩感動,譜為第140套之清唱曲,更將本詩改編為著名風琴作品Schubler聖詠之一首優美樂章。曼德爾遜也在其「聖保羅」採納本曲調為序曲及其一的合唱旋律。

  註:參《普天頌讚》。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中、英版。89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