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氣連「肢」~澳門與香港兩個小城的故事


1943 期(2001 年 11 月 18 日)
◎ 文林 ◎ 陳愛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澳門以往給予我的印象是:一個細小、賭風甚盛的城市,出產馳名的杏仁餅和牛肉乾,又經歷葡萄牙文化的洗禮,以天主教為主的地方。然而,今日再有機會到澳門,參觀當地的教會、接觸當地的居民和傳道人,已發現過去自己對澳門所知的實屬皮毛,僅是一個面相,因此筆者欲藉著此文,嘗試向大家分享今日我所了解澳門的底蘊。

  首先交代的是,我於八月十九日隨十多位播道會觀塘福音堂的弟兄姊妹到澳門的福音中心,負責英文重聚營的活動,因此我所謂的分享,只有我對觀察澳門一天的理解。亦由於我主要參加當中的福音聚會,因此本文所談的只是針對澳門當地的福音事工,以及基督教在澳門的滲透性而已。從中亦是透過我與其他當地居民與同工的接觸、傾談和分享,去重構此文。

澳門福音工作之需要

  追溯十六世紀,曾有傳教士認為澳門乃石頭之地,難以開啟澳門人信仰的心扉。今日,有不少人同樣地認為澳門之福音工作停滯不前。究其原因,這可說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過去,澳門多成為傳教士宣講福音之踏腳石,停下來不久,又要進入中國的神州大地。若說澳門乃一塊石頭之地倒也合理,合理之處並不在於澳門人心硬、石心,而是在於過去的福音工作並未扎下穩固的根基之緣故,即所謂一塊踏腳石。事實上,至今的澳門教會仍然欠缺穩健和完善的架構,福音工作仍然要倚賴外來差會的協助和支持,因此有不少香港或外來宣教士甘願捨下自己在本土所擁有的一切,到澳門宣教(其中鄧連枝姑娘便是一例)。雖然如此,這又出現了人手欠奉的問題,倘若單倚靠外來傳教士的協助,最終只會使他們疲憊不堪。因此,培養澳門福音工作的本土新力軍是刻不容緩。與此同時,澳門的民間信仰更是對基督教造成衝擊。澳門的民間信仰可謂不勝枚舉,尤以拜祭媽祖為甚。聽說只要與日常生活可以聯想的東西,也可能會成為被拜祭的對象,好像麥當勞門口也有人拜祭,便可見一斑。不少澳門人祈求神祗的保祐,渴望有求必應,於是「拜多神」便成為澳門的一種民間特徵。經過這一天的體驗,我才明白大三巴只是一個歷史的痕跡、名勝、旅遊點,甚至工具,並不是一種宗教、信仰與新生命的象徵與反映。澳門這種多元的民間信仰確實是築成了一幅圍牆,令基督教難以衝破。再者,澳門人正處於迷失的狀態。澳門人的生活多少與賭博連上關係,大學生畢業後可能只賺得數千元。但是,相對其它工作來說,在賭場工作則可以獲得優厚的薪酬,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從事賭業。而不少人又為了賺快錢、賺大錢,將自己大部分的金錢和時間花在賭博上。畢業生面對前途又感到迷惘,多會選擇繼續升學或留學海外,以求找到人生的方向,滿足人生。加諸以澳門的新移民大量湧入,形成階級、分化的現象;香港的傳媒文化亦深刻的影響澳門,諸如:崇拜偶像(歌手、明星)、追隨潮流之風氣。最後,澳門人的身分認同亦似乎出現了危機,今日澳門人對中國這份情懷又有多少呢?這種情意結又顯隱地交織在澳門人的心?這一切導致澳門人迷失方向、重視實際生活,卻又產生了一種弔詭的情況- 一方面是因重視實際生活而倒塞了宗教,但同時又因迷失方向而需要宗教的力量。今日的基督徒又能否把握澳門人這種逼切的福音需要呢?

香港對澳門福音工作之關懷

  金庸的武俠小說喜以各門派同氣連枝,最終能夠剷除惡魔的勢力為題。數十年來世界各基督教教會、各宗派亦同樣倡導合一,肢體發揮彼此相愛的精神,但這又能否實現呢?今日香港教會林立,學校、神學院、出版機構和其他基督教團體多不勝數,香港教會的發展可說是有穩健和完善的架構,我們有否因此而安於現狀,只顧收成而沒有再播種呢?作為今日香港的教會或基督徒,我們應該努力為主作工,為這四、五十萬的澳門居民的靈魂禱告,甚至竭力的播種。一小時的河水相隔、一顆愛主的心正等待相連,同氣連「肢」,願澳門與香港兩個小城因主的愛貫穿起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