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培育善美心


1926 期(2001 年 7 月 22 日)
◎ 交流點 ◎ 徐濟時(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研究及培訓主任)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人,輕鬆的啦!」在某個電視廣告時段中常出現,學生的受考試壓迫,成年的給工作勞役,年老的被子女遺棄。港人的怨聲與戾氣在香港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空間發洩,形成惡「氣」循環;人頭湧湧的教會也可不慎成為「壓力煲」,難測興旺或「爆煲」。

  香港獨特的歷史背景形成港人是「工作民族」~一切的關係、交往、談話都只是手段,工作(教會內的叫事工)才是目的。換句話說,若不交談與工作有關的事,就沒甚麼好談(其他的只是應酬);若不交通事工的計畫安排,就沒甚麼好通。工作為本的生活做成人際淡薄。有社交,沒深交,像某首描述現代人的歌形容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人性深層的需要不獲滿足,就形成宣洩的反面情緒,再加上港產電影、電視劇不斷強化這種負面行為-打人、「整人」、「窒」人、罵人,暴戾處處,更令港人這種行為凝結,變成文化制宰人。愚見以為治療這種劣質文化,要多在社會、教會推動正面行為,重上優質文化之路。或許,從教會做起較為容易,「少些談論工作,多些流露人性」作為起點試試:

  一、尋體諒他人的心~個人的錯,離不開社會、文化的錯;世人炒股,信徒炒樓,離不開政府、商界「刮得就刮」的經濟政策所遺害、洗腦。自私自利是社會的大氣候,實不需要狠責個人。誰有資格「擲第一塊石頭」呢?教牧慎防表現得太過「救世主式」的自義苛責,否則,很易被信徒「篤背脊」,畢竟我們也被千百對眼睛盯著。互相體諒,共同奮進,同坐一條船的道理而已。

  二、尋欣賞別人的心~哥林多教會問題多多,分黨、淫亂、攻擊保羅都有,但保羅肯定他們的口才、知識、樂捐,當面背後皆稱讚他們,非常「看得開」。西人言談間常說I appreciate......,確是「唔肯讚人」的港人,包括教牧、家長、教師的榜樣。

  三、尋討人喜歡的心~本港服務行業員工甚多,但不是「木口木面」,就是「黑口黑面」的表現,反映社會視服侍人為有失尊嚴的委屈工作;教會中人對總務與主席亦是另眼相看。服侍週到、討人開心、拜訪送禮常被視為「下對上」的奉承、「擦鞋」,盼教會領袖率先平反之。

  相信只要教會營造多些以上三方面的空間、教導與實踐。不難以教會文化扭轉社會文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