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有情人


1919 期(2001 年 6 月 3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許多年前,體操王子李寧在參加比賽時失手,從拉環上掉下來,一臉尷尬地笑著。那笑,是最苦澀的笑,是一向不懂表達情感的中國人,一種以笑遮醜的慘笑。

  換了是外國人,一定真情流露,掩面痛哭,那反而嬴得人家的同情,不像李寧當時被人譏為不知羞。

  只因為我們從來不注重情感教育,唯一可以不掩飾的只有死別時的嚎啕︱那符合公眾期望,至於平常日子,我們追求喜怒不形於色的境界。

  難怪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總是城府極深,難以了解和親近。一來我們的臉部輪廓本就較外國人平板,二來我們「木口木面」,誰猜得透我們究竟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所以,情感教育愈早開始愈好,讓孩子從小學會表達內心世界,他的EQ一定比人高。

  情感教育不能單靠學校,因為課程和人數的限制,老師能做的不多,所以家長要負肩起這個重任,讓孩子學做個有情人,要給他們充分機會去以語言、動作、文字順暢地表達內心的恐懼、憂慮、喜悅、憎惡......如此,他才不會因為壓抑而變得「無情」。

  別以為表達情感是天賦,那其實是需要學習的。閱讀是其中一種很好的途徑,因為許多討論成長的圖書,都有宣洩情緒的功能。譬如孩子怕黑,如果家長只是說:「唏!有甚麼好怕?」那無法解決孩子內心對黑暗莫名的恐懼。只要家長讓孩子讀一本《怕黑的托托》,引導孩子認同書中主角小烏龜托托所說:每個人都有他的恐懼,孩子就會釋然,恐懼的情緒也會得以化解。

  幫助孩子恰當表達內心感受,讓孩子做個哭有時,笑有時;恐懼有時,勇敢有時的有情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