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上帝?基因決定論與人的自由」


1886 期(2000 年 10 月 15 日)
◎ 文林 ◎ 夏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從一九九七年蘇格蘭科學家宣佈成功複製綿羊桃莉後,食物經基因改造的消息又紛至沓來。人們對「基因」這個名詞已不再陌生,並且開始意識到它應用在人類身上的日子已不遠矣。到底基因是否真可以決定一切?人的自由又會否因此受到侵蝕?改造基因是否代表人要僭越上帝?美國神學家彼得施教授(Prof.Dr.Ted Peters) 聯同一位遺傳學專家和一位宗哲系教授,在信義宗神學院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協辦的名為「扮演上帝?基因決定論與人的自由」的講座上,展開了討論。

  據彼得施教授指出,美國有一些名為「基因捕捉者」的科學家,認為人身體裡的種種疾病是由某種基因所引致,因此只要找出該種基因將其功能關閉,便可使人幸免於該病。更有人相信甚至個人的性取向、行為、性格等,都受着基因的影響,若能進行基因改造的話,則可令人產生改變。但神學界卻對這種基因決定論提出質疑,認為如該理論成立,人便成了被基因操控的木偶,失去了選擇和控制自己未來的自由。而且人若要進行這般違反自然的事,必會引致自然災害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人在企圖扮演上帝的角色,是不能夠接受的。彼得施教授則強調,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基因只是其中一項因素,另外環境和個人本身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繼綿羊桃莉後,複製人的出現可說是指日可待。彼得施教授表示,這引起了普遍教會的關注,擔心人類會自創生命,影響人神之間的關係。但他認為除此之外,值得關注的更是複製技術會否成為商業工具,使生產出來的嬰兒淪為商品,喪失作為人的尊嚴。而且品質控制也是一個問題,如研究或複製過程中產生有缺陷的人,可怎樣處理?

  衛生署醫學遺傳服務中心主任林德深醫生,則從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出發,對基因科技作出回應。表示身為醫生,最重要是以不傷害病人,並能醫治病人為原則。基因改造或複製等技術,在某程度上的確能為不少病患者帶來喜訊,因此有其存在的價值。而科學家在科學領域中有其不斷深入探索的使命,加上複製技術並不是整個基因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社會應給予其發展的空間。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江丕盛則表示擔心因人類天性的自私,使基因改造或複製技術被錯誤使用,帶來無窮的災害。而且對社會如今只能坐以待斃地等待問題出現的一天,感到不安。

  彼得施教授最後指出,教會對基因改造、複製等科技應持開放的態度,無論同意與否,都應該建立在理性的理據上,不要盲目反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