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基督徒的人生 (三)


1881 期(2000 年 9 月 10 日)
◎ 古道今詮 ◎ 何崇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十八世紀才有「美學」這名詞出現,是用來研究在自然和在藝術中的「美的哲學」。根據字源學,aesthetics是從希臘文來的,意指由感官情緒而觸及的事物,即相對於用「邏輯理性思維而觸及非物質東西」的另類思維。

  美學要明白三件事:物料的角色、藝術的角色、美的角色。但若沒考慮藝術家的主要思想還是不足夠的。藝術家對以上的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過,我們常以道德主義來否定藝術,特別是現代藝術,原因之一是認為它們著意涉及肉體。其實現代藝術與創意形影不離,特意突破陳陳相因的技巧與內容。法國著名的藝術哲學家Andre Malraux指出:「描繪世界的外表不是藝術,而世界的外觀不能支配藝術,因為藝術自有它獨特的規律。」

  人除物質生活的需求之外,還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和動物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人能夠從實用中提升出來,從個人物質生活的實踐中提升出來,進行「審美的觀照」和「純理論思維」。這兩種屬於精神生活的東西若失掉,人生就失去意義。人若被囚在黑漆的斗室中,即使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也得不到「樂」(審美愉悅)。因為精神被縛束住了,不能超越自己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一旦開發,從冥冥見昭昭,就開始了這種精神的超越,人的精神就能趨於無限和永恆,人所能獲得的審美愉悅就愈深愈大。

  「審美觀照」就是中國古人的「望」,「望」使人奮發,使人超越,使人從實在中昇華而透悟生命本相,從而獲得審美愉快。所以,審美對於人性、對於人的精神生活是絕對必需的。難怪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王夫之說:「能興即謂之豪。興者,性之生乎氣者也。」對於一個人的人格修養,是不可缺少的。而美學則使人對於審美活動獲得一種理論的自覺,因它對一個人的人性的完善,對於一個人的人格修養,也是不可缺少。關於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探討,如人生意義是甚麼,真、善、美的本質是甚麼,甚麼是人生的理想境界等等。人的思維興趣與理論是出自人的自由本性,而不僅僅為了現實生活的需要。

  進行美育乃實現人類自身的美化,追求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同時,美育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學|研究人全面成長和發展的科學,美育和教育恰恰在人的全面發展上統一起來。因此,我們要弄清楚美育的本質特點、職能意義、基本內容及方法步驟。

  

中國古代

  《尚書‧舜典》已有「典樂教冑子」的提法。周公旦「制禮作樂」,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孔子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禮樂相濟的思想,創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他設置「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涉及到倫理、政治、歷史、自然、科學、文學藝術以及軍事、體育等多方面的內容,即是古代的全面教育。禮、樂為六藝之首,尤為孔子所重視。禮為人行為的道德規範,可以安上治民;樂包括音樂、舞蹈、詩歌,可以進行審美教育,使人自覺從善,移風易俗。這就把人的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統一起來了。

  在培養人材上,孔子提出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認為君子修身應當首先學《詩》,非樂不成。對詩的重要作用,孔子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從大自然之物吸收詩意)」「不學詩,無以言。」孔子把學《詩》當做提高政治才幹、處理外交事務、學習知識、培養品德的重要手段。《樂記》中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所謂「樂由中出,禮自外作也。」《樂論》又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西方:古希臘

  1. 柏拉圖:主張把詩和音樂作為教育的重要科目。他說:「應該尋找一些有本領的藝術家,把自然優美的一面描繪出來,使我們青睞,像住在風和日暖的地帶一樣,四周一切都對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於優美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它們的好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從小就培養對美好的愛好,並培養融美於心靈的習慣。」

  2. 亞里士多德:美是一種善。正是這樣,美能引起快感;而悲劇能喚起悲憫和畏懼之情,淨化人心,使情感得陶冶。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