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會「聖樂與牧養」研討會
講者剖析新舊敬拜模式的牧養


1880 期(2000 年 9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聖樂促進組舉辦之「聖樂與牧養」聖樂研討會,經於八月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一連兩天假聖公會聖三一堂舉行。八十多位教牧同工及聖樂事奉者參與是次研討會,藉研討及講座推動教會聖樂事工。

  研討會由多位聖樂工作者及教牧同工負責主講,講員包括吳宗文牧師、郭乃弘牧師、葉麗嫦女士、蔣偉民先生、李景賢女士、黎本正先生及郭子科先生。首場的研討題目是「體讚美的召命」,播道會港福堂主任吳宗文牧師首先指出崇拜是教會活動的核心,而其本體是上帝,主體是受造的人類,即敬拜者虔敬的心靈。他認為要全面談及敬拜,崇拜中就不能缺乏宣講、詩歌、禮儀及禱文。他指出崇拜首要的是神與人兩者之間的關係,緊扣於一種恰當的關係之中,至於表達這種關係的媒體則是次要的問題。

  吳牧師認為現時華人教會的三種不同的敬拜模式是可以互融一體,但必須建基於健康的神學基礎上,以禮儀教會的崇拜為骨幹,重自由教會宣講,加入靈恩教會的讚頌,崇拜便會顯得更有活力。

  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郭乃弘牧師在「基督教的崇拜傳統及其神學意義」一講中,指出與基督教息息相關的猶太教的崇拜模式源於一系,崇拜模式在經過新約時代、君士坦丁大帝領袖時代,以及抗議宗各宗派的更新,基於對上帝不同的感受,透過崇拜模式反映出來。

  在人類疲乏以及無精打采的生活中,崇拜儀節、儀節與團契皆是重要的一環,從中反映出上帝的創造、拯救與維持的工作。他認為今天香港教會流行的敬拜讚美崇拜主導,偏重參與者的感情表達,完全忽視理性的一面。這種方式容易引致信徒所參與的教會縮減,令心態上更為內向,更難把信仰與生活、教會與社會、古典與現代人融合。這大大減弱了,而不是加強生命的活力。

  崇拜既是要榮耀上主,同時也把人生命的素質提升,使人的生命反映出上主的形象。然而,上主的作為不單在聖殿中彰顯,教會必須要崇拜延伸至殿外,透過服事社會中有需要的人,使人的生命更具意義,社會更趨完美。

  另一方面,崇拜更應重宣道,包括聖經莊重的宣讀和講道,讓人講道中重索生命的意義。而在人際存鴻溝的關係下,地方教會亦要設法加強信徒彼此關心的態度,建立「聖靈的團契」,並進一步推展開去。

  負責主講「小組模式敬拜的聖樂牧養部署與危機」的葉麗嫦女士認為小組模式確有其優點:不因循又肯創新,為教會帶來新景象,積極運用現代科技。她強調無論哪一種模式,都必須建基在穩固的崇拜神學基礎上,才不致枉然,而蒙上帝的悅納。

  她以實務的角度提出小組教會四個階段的牧養部署:宣召、讚美、敬拜及回應神。領會者在選擇詩歌時,需首先考慮想要營造的氣氛,選擇合適的詩歌。一般來說,三首同調子及風格相近的樂曲,可透過經文及祈禱串連起來,並且營造敬拜讚美的氣氛。

  此外,主領者不容忽視自己在敬拜中的雙重身分:敬拜者及領敬拜者;其責任是留意敬拜組員的反應及聖靈的工作,容讓聖靈在當中作工。

  葉女士認為小組模式敬拜雖有優點,但這類教會的危機在於過度浪漫化,在感性層面下的所受到的「感動」,令人混淆是主觀抑或是被聖靈感動。此外,偶像化、形式化、通俗化等現象亦是小組教會常見的問題。她建議教會可為組長提供正確的敬拜訓練,選擇多元化的詩歌,而在推行改革之時,不應過分急進取締原有的敬拜模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每月快訊:天地線】

【每月快訊:專題】

【每月快訊:總言之】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