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優次緩急,教會宜作出檢討」


1832 期(1999 年 10 月 3 日)
◎ 交流點 ◎ 袁天佑(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九龍堂主任牧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不論是是次台灣地震,或是一年多前在台北發生的華航空難,又或是於數年前在香港發生的嘉利大廈大火,我也看見佛教團體快速的反應,基督徒或是教會的回應多是慢了幾拍。為甚麼呢?我想有兩個原因。

  第一,台灣和香港都是佛教較流行的地區,佛教信徒眾多,反應自然快,動員也容易,亦易為人接受。第二,基督徒做事比較含蓄,不容易以基督徒或是基督教名義來做事,正如聖經教導,「你們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太六3)所以在賑災救人的事上,雖不見基督徒出現,但可能背後已有不少基督徒在默默的禱告,金錢上的捐輸,也有人出錢又出力。是次台灣地震,筆者已得悉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香港宣明會及救世軍已發動賑災之事,只是沒有被外間傳媒報導而已。

  我不是為基督徒或是基督教會緩慢的反應作出辯護,我只是相信或許實在有其理由所在。但除了上述的理由外,也許我們也值得檢討我們反應緩慢的其他因素。基督教教會的組織比較緊密,又加上民主的風氣,事事都要經過大大小小的會議討論才能實行。這本來是美事。但是值得商榷的,甚麼事情才需要作詳細討論,甚麼事情只需少數人作出急促的反應呢?教會會議,常常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例如是維修洗手間,借堂等等的事上,教會可否將這些事的決定權交與較少的人呢?至於教會最重要的事,宣教或是關心社會方面,教會的會議可能已因要討論上列的事情以致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究,常常留待下次才討論。教會沒有太多時間去關心宣教和社會的問題,因此便失卻了機會。

  教會關心社會,不是要贏取甚麼名譽,但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當人在困苦中時伸出援手,作他們的鄰舍。優次緩急,教會宜作出檢討,不要以民主要商討為名,失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契機。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