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


1831 期(1999 年 9 月 26 日)
◎ 餘暉集 ◎ 安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地、物都有名,孔老夫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命名、取名、改名是一種文化,如今也有成了專業的所謂「改名專家」,更有的是流於迷信,甚至涉及風水玄談。

  各有其名以資識別,可是取名也實在不容易,要雅而不俗,字和音切忌太僻,讀起上要琅琅上口,又不可因諧音而得了相反的意義,各地鄉音和鄉俗不同,也有不少忌諱,一字之差,造成了不少笑柄。

  在離島長洲住了十一年,那裡原是漁村,街頭上常有這樣的叫喚:「初一」、「十五」、「初八」、「廿九」,原來他們在呼兒喚女。又甚麼「五斤」、「六斤」,都是兒女的名字,因為他們知識水平不高,也為了容易惦記,就以孩子出生時的日子或重量,一叫就是一輩子。

  其他用動物或甚麼生物取名的:「阿?」、「阿狗」、「蝦頭」、「馬蹄」、「柿餅」大家聽來都會忍俊不禁,到了自己成長,這些俗不可耐的「台甫」,怎可以在友儕間來往,彼此請益「貴姓名、未請駕」怎好意思說將出來,只好改名。

  在香港不少地名也是化腐朽為神奇,由俗而雅的,試舉幾個例子:「吊頸嶺-調景嶺」、「老虎岩-樂富」、「鹹田-藍田」在福建某市有條「草鞋街」、改成「彩霞街」,那真有雲泥之別,在河南開封,那裡曾有猶太人在居住了一段相當長的日子,有所謂「七家八姓」,就有一條原名「咬筋胡同」如今改為「教經胡同」,是出自雅各與上帝摔交的故事的。

  九七年回歸後一國兩制,街道名稱全不因有殖民地意義而更改,日軍陷港,德輔道改作昭和通、皇后大道-明治通、「堅尼地城-山王台」三年零八個月,改得一塌糊塗。

  條條大道通羅馬,意思是在想路路通順,大家可否知道,九龍紅磡有一條叫「暢行道」,暢行到甚麼地方?(答案是到萬國、世界)。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