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的心路歷程(二)


1816 期(1999 年 6 月 13 日)
◎ 古道今詮 ◎ 黃根春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今日華人教會的圈子中,上期所提到的問題依然是一個禁忌,但在學術界中卻已有不少的討論。早於公元四、五世紀,耶柔米(Jerome)已為文反駁,指出耶穌雖然接受施洗約翰悔罪赦罪的洗禮,但這並不是說,耶穌本身曾犯了任何的罪。事實上,除了馬可福音這樣直述耶穌接受洗禮之外,馬太、路加、約翰福音均對之有不同的處理手法,來駁斥耶穌承認自己的罪或曾犯罪的想法。福音書無疑是記載耶穌基督在公元一世紀中二、三十年代的事蹟,但它們都不是那時候的作品,而多於公元一世紀末成書。它們的成書有其特定的目的,而選取的材料也因應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參約二十 30 — 31 )。以下我們將分析馬太、路加和約翰福音處理因耶穌的洗禮,而產生出來的問題。

  唯獨馬太福音在記載耶穌洗禮之前,加插了耶穌與施洗約翰的一段對話(太三 13 — 17 )。這段對話表明了約翰不欲為耶穌施洗,但耶穌卻堅持之,並認為祂這樣做,是為了要實行上帝的旨意,並且為後人立下榜樣。(一般英譯本都把原文的意思「為我們」(for us)譯出。)藉此,耶穌可能因接受洗禮而引申出他曾犯罪或曾承認自己有罪的可能性,便大大地減低了。路加福音又有另一個處理手法。在耶穌跟隨眾人接受洗禮之前,路加增插了施洗約翰被收在監獄裏的消息(路三 18 — 20 )。這樣,耶穌直接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的說法便不成立了。而約翰福音卻只報道洗禮的「情景」,並沒有說耶穌有接受任何的洗禮。透過聖靈從天上降下,落在耶穌身上的報道,施洗約翰見證了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約一 29 — 34 )。

  馬太、路加、約翰福音處理耶穌洗禮的記載的手法,正好反映出,當時的信徒可能有這疑問——耶穌接受洗禮是否意味著,祂承認自己曾犯罪並尋求罪得赦免。從經文的文字分析,可謂言盡於此。當代的信仰有這樣的疑問,耶穌基督本人又有甚麼想法?雖然我們今天不能確定耶穌自己在洗禮時的心境,可是,作為當事人的祂,必有一定的理解。以常理來推斷,耶穌接納施洗約翰的洗禮,不外乎兩大類的原因。第一,是祂真的承認自己有罪,而透過洗禮尋求罪得赦免。第二,是祂為後人立下榜樣,或祂要認同世上承認自己有罪的人,與他們同一陣線,祂自己本身無罪。誠言,今日的教會信眾不可能接納前者的推斷,而接納後者。但無論如何推斷,耶穌接受了施洗約翰的洗禮的事件,對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使命,均是非常重要的。

  耶穌基督踏進歷史的舞台第一件事,便是接受洗禮,而不是與當時官方的宗教傳統有甚麼聯絡或溝通。施洗約翰傳講一個「赦罪的洗禮」的信息,是空前的。在施洗約翰之前,我們也想不到與他一致的信仰內容。在猶太人的宗教傳統中,施洗約翰是一個先驅,也可說是一位非主流信仰的自由佈道者。耶穌加入了他所倡論的運動的行列。馬太和路加福音均在第三章記載了施洗約翰一句「預言」式的名言:「我用水給你們施洗,可是,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替他脫鞋子也不配。他要用聖靈和火為你們施洗。」簡單地說,這句說話代表著:在施洗約翰之後,將有一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後起之秀,要繼續並要發揚施洗約翰的創見。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一項運動的成敗有兩項重要的因素。首先,某運動的目標和方向是否清晰和切合時代的需要。在施洗約翰和耶穌的時代,猶太教已變得教條化、彊硬化,而施洗約翰倡議人人都要悔改,直指人內心深處,心靈上的需要,可謂針對時弊,點出群眾的渴求。除了目標和方向之外,創始者(施洗約翰)的領導才能和魄力,固然非常重要,也是該運動得以創立的關鍵。從人材的角度來看,除了創始者外,繼承該項運動的人之才能,是決定該項運動能否持續下去的要素。現在耶穌加入了施洗約翰的麾下,又要背負著施洗約翰的期望,可謂任重而道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