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與蛇同遊


3091 期(2023 年 11 月 19 日)
◎ 天地人和 ◎ 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文:林慧琪(基督教自然保育及環保組織「生命草」同工)

圖:生命草、naturevoyagerhk、網上圖片

  秋風起,三蛇肥。秋天天朗氣清適合郊遊,也是蛇出沒的季節。香港屬亞熱帶氣候,適合牠們聚居,本地有53個蛇類,其中數個為「區域性受威脅物種」。為了預備冬眠,蛇活躍四出尋找食物。當郊遊旺季遇上忙於搵食的蛇,隨時讓遊人手足無措。我們可以安全地與蛇同遊,又和諧地與自然共處嗎?

天地篇

蛇出沒注意

  蛇因着奇特的外觀,在不同文化有着不同象徵意義,亦成為不少創作靈感。聖經裏,蛇是誘惑夏娃偷吃禁果的罪魁禍首,也被用作代表邪惡勢力或是描述作惡多端的人。著名魔法小說《哈利波特》每集都會出現蛇,例如首集有一幕描寫主角哈利懂得與蛇溝通,第二集要對決邪惡的「蛇怪」,也是邪惡與佛地魔的象徵。與此同時,古時希臘人卻視蛇每年蛻皮象徵恢復和更新的過程,醫學上的體現即是治療、恢復健康、挽回生命等醫療行為。


蛇很危險?

  很多人不喜歡蛇,怕牠咬人,也怕牠帶有劇毒。然而,大部分蛇很害羞,一有風吹草動就先行離開。若非受干擾或生命受到威脅,甚少主動攻擊人類。一般人被蛇咬,主因是不小心踏到路上或草叢裏的牠們。蛇有時躲進民居的狹縫或雜物堆休息,人類移動物件時令牠們誤以為受襲而反咬。平日看到蛇王捉蛇,牠們「張牙舞爪」的樣子,只是自衛,十居其九不會遇上。

  萬一被蛇咬,請保持冷靜減少移動,並盡快求醫,盡量以拍片形式記下那蛇的特徵和移動方式,有助醫生辨認蛇種,依照其有毒與否決定醫療方式。每年香港約有百多人被蛇咬,死亡個案接近零,牠們並非想像中危險。

  


  


  

蛇毒很毒?

  自然界裏不少動物擁有「毒液」,用作自保或捕獵工具。只有部分蛇有毒,「製毒」耗用身體不少資源,牠們才不會輕易使用。蛇毒主要分為神經毒素、肌肉毒素和細胞毒素,也有混合型的毒素。能否令被咬對象致命,則視乎其攻擊時的意欲——即釋放多少毒液出來。

  其實凡藥皆毒。蛇毒自古被視為醫藥研究的重要原材料,許多毒液被研發成藥物用來對抗疾病,例如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癌症、心律不整、中風、凝血異常等,為人類世界提供了很重要的生物資源。

  


  

沒腳怎樣走?

  蛇沒腳,借助腹部寬闊的鱗片增加與地面接觸的摩擦力,以及身體的肌肉收縮放鬆,就能對地面產生作用力,而地面向蛇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蛇前進。如先從頸部開始,有規律地收放全身的肌肉,緩緩地把身體往前揉動,形成順暢的流線模式前進,就是平時我們常見的S形移動——蜿蜒式。

  





人和篇

漫遊山間不留痕

  走進郊野,沐浴於山水之間,體會上主創造的偉大,也讓人身心舒壓。傳統的山系訓練,導師上課第一天已教授基本的行山禮儀。只是近年行山郊遊普及化,人人跟着網紅和雜誌尋幽探祕,捕捉靚人靚景,卻禮儀欠奉,不時造成環境壓力。源自美國的「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LNT)概念,又稱「山野無痕/不留痕」,由當地林業局、環保界和學者提倡的郊野活動原則,期望減低郊遊人士對環境造成的壓力。當中包括七大原則:

  一:出發前充分計畫及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

  二:在正規山徑和營地上行走及紮營(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三:妥善棄置廢物(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四:保持原有風貌(Leave what You Find)

  五:減低用火對環境的影響(Minimize Campfire Impacts)

  六:尊重野生動物(Respect Wildlife)

  七:顧及其他遊人(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上述原則的大方向,就是人在郊野時,言行舉止會否尊重環境、生物和他人。譬如只行已開發的主要山徑減少額外土地承受踐踏的壓力,或是合適地用火以免傷及泥土下的根、種子和微生物。享用自然環境後,會否為求方便隨便棄置垃圾?或誤以為果皮等有機物料可以施肥?其實,只要本身若不屬於那環境,隨意拋棄而沒作合適處理(如堆肥運作),仍會吸引動物取食和聚集,加劇人與野生動物不必要接觸和衝突,影響環境。有機物在不合適的位置腐爛,同樣影響周邊植物。

  郊野沒有油栢路直達的垃圾桶,豈不是由清潔工辛勞地運送?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同時也在顧念清潔工的辛勞。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指,若放任小問題不管,問題就會日益嚴重。如第一塊垃圾丟在地上,下一個人或許還會猶豫應否如此行。但若已有一小堆垃圾,下一位可能就不再覺有問題,變相鼓勵別人傷害環境。筆者有些朋友,行山時會幫忙撿走山中垃圾,豐富旅程的意義。

  若然遇上醉人美景和驚艷的物種,拍照留念乃人之常情。只是我們會否為求「拍到好相片」,不昔以身犯險,導致意外發生(甚至要被救援);抑或對野外動植物造成不必要干擾,如折斷植物或阻止生物離開,甚至忘卻保持安全距離,輕視上主顧念的創造?為免罕見或瀕危物種受到全城追捧,有經驗的攝影者都不會詳細公開拍攝地點,以作保護。

  成為和平的使者

  如何實踐每項原則,網上已有不少實用例子參考。回歸基督信仰,當我們看上主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整體」(holistic world),有其預設的運作原則,就能明白這類「行為建議原則」,並非限制大家在大自然中的「自由」,更重要是背後的價值觀反思。

  同為創造,自然不為服侍人類而存在。一切受造物自有其價值,人類應尊重他們的生活空間。在相對寧靜的大自然環境中,人才有空間檢視心靈狀況,好好照顧自己和他者。保持低聲量及不擋路、與其他遊人及生物共享這趟旅程。說不定路上心靈有需要的朋友,正被上主創造的大自然療癒。

  香港七成土地是郊野,但交通四通八達,郊遊的人流量更多,自然未必能承受。自然不單是我們「使用」的客體,更是上主創造的另一主體。人類在世上旅居,總會留下足跡——對世界的影響,不論是政經大事,抑或身邊的人與自然。當每個受造物都能「好好做自己」,走進郊野,花點心思提前思考和準備,不「只求自己的益處」,便能在超級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中,一同彰顯上主的榮耀。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