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知、情、意、行」:從行開始


3041 期(2022 年 12 月 4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知、情、意、行」是生命教育其中一個常用的模式。行是否只是一個應用課題?行是否可以是起點,即「行、知、情、意」、「行、情、知、意」或其他模式呢?若可以,這是一個甚麼的行?我想起聖經一個故事,

  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主啊,我的僮僕癱瘓了,躺在家裏,非常痛苦。」耶穌說:「我去醫治他。」百夫長回答:「主啊,你到舍下來,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僮僕就會痊癒……」耶穌聽了就很驚訝……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成全你了。」就在那時,他的僮僕好了。(太八5-13)

  第一,百夫長的行跨越由社會身分建立主人與奴隸的界線。耶穌時代的奴隸是沒有尊嚴的。主人對奴隸有絕對權力,主人可隨意粗暴對待奴隸。奴隸是沒有自由,沒有保障和沒有聲音的一羣。奴隸只是物件。百夫長的行沒有消除主人和奴隸的身分,但卻不接受當時社會對主人和奴隸身分的界定。這反映在兩件事上。百夫長為他患病的奴隸着緊,設法為他尋找醫治可能。此外,他稱呼他的奴隸是朋友(路七6)。

  第二,百夫長的行跨越由身分政治建立的界線。故事沒有清楚交代百夫長的身分,但他不是猶太人。否則,耶穌不會下這評語,「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路七9)猶太人長老讚賞百夫長為猶太人建造會堂(路七5),不只是因為百夫長做了一件好事,更是因為這是一件他沒有責任要做的事。百夫長跨越了由猶太人與外邦人身分界定他們如何看待和相處。第一,百夫長沒有因他的種族被猶太人稱為外邦人而以同樣遭排斥的態度對待猶太人。第二,百夫長沒有只為自己種族求福利。跨越性的行不需要放棄自身身分,卻保持向他者開放,並為他們爭取合理對待。

  最後,百夫長的行跨越由道德建立自我形象的界線。猶太人長老對百夫長有高度的評價。這高度評價或許塑造百夫長對自身的理解,即他可能漸漸相信他是一個配得被尊重的好人。當猶太人長老向耶穌極力推薦百夫長時,百夫長卻說自己不配要耶穌專程到他的家。當眾人將百夫長抬得很高時,他沒有因而滿足由道德建立的圖騰。他反而誠實地和謙卑地跨越外界對他的界定。

  以上對百夫長的行之詮釋有一個不足,即一個行動可能有多個動機。這是我們需要注意,但當耶穌都稱讚他時,我相信我以上對百夫長的行之詮釋有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