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3019 期(2022 年 7 月 3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某基督教刊物最近訪問了三位牧師,承認自己都有參與「追星」行列,有積極參與歌迷會,有蒐集了所迷倒的樂隊的所有相片、海報、剪報,總之都像時下追星一族,全然投入其中。

  情迷某某「偶像」,乃社會常見的現象。社會心理學意義的「偶像」,大大不同於宗教學上的「偶像」,後者視之為膜拜的對象,等同於神祗;至於前者,只是追捧或迷倒於社會上某些有特殊貢獻或成就的人,視之為「星」(star), 例如歌星、影星、球星,以至政治明星等等。

  例如我們這一代年輕時,都曾經以披頭四、比知樂隊、木匠樂隊等為「偶像」。六十年代披頭四樂隊到訪香港,啟德機場也擠滿了來接機的歌迷,場面之墟冚,直逼不久前姜濤生日那天的銅鑼灣景況。

  到我們年紀稍長,七、八十年代左右,也有以本港足球名將張子岱、張子慧、仇志強、胡國雄等為偶像。歌手則有許冠傑、陳慧嫻、陳百強、梅艷芳、林子祥。也有追捧日本歌星如山口百惠、西城秀樹。還有曾經風靡一時的電視摔角節目,摔角手如李雲、馬蘭奴等也吸引好些「師奶」,她們一邊做飯一邊盯着電視機播映摔角,看到緊張處連炒菜也把菜翻到鑊外。

  情迷某些「偶像」,四出打探他的消息、到電視台等他下班、請他簽名、或者到旺角信和中心買他的肖像閃卡,都曾是上世紀追星文化的一部分。

  話說回來,香港基督教界也曾有「四大天王」,九十年代在紅館開對談大會,坐無虛席,只是今日人走茶涼,亦有早已聲名狼藉。

  追星本無妨,只要記着「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傳一4)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消息】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