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學院70週年培靈會
 李思敬牧師宣講傳承使命


3019 期(2022 年 7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神學院已於6月18日舉行70週年公開培靈會,主題為「大時代—傳承使命的承擔」,由前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李思敬牧師擔任講員。他在會上藉中國神學研究院在不同時代的抉擇,希望從中給予亮光,前瞻未來使命。

  李思敬牧師指,「大時代」就是影響一大羣人改變的時代,他特別細數中國神學研究院每一個時代所選擇的承擔作分享。他指,中神始於六十年代,1967年1月29日四位神學生在美國西岸成立籌備委員會,當時文化大革命方興未艾,四人卻選擇以「中國」而非「中華」命名。四人又積極裝備自己,如周永健精通多種近東古代文字,畢業後再返香港成立中神,「大時代承擔使命是從自己開始。」

  他續言,七十年代中神開辦,坊間聲音質疑中神能否成功招收前途無量的大學畢業生入讀,惟上帝在大學生的福音工作已興起,畢業生運動令大批大學生願意獻身事主。至八十年代,中神承擔起福音信仰,重視聖經權威,重點培訓學生釋經講道,幫助華人教會更明白聖經。九十年代,適逢學院每二十年進行一次的課程改革,當時任職院長的他需要目睹他人推翻自己過去建立的課程,如修改後加入宣教實習,規定學期間要有八個禮拜進行本地或海外宣教。

  踏入2000年,中神則反省信仰神學訓練,承擔學習模式,建立同學思考理性、研究學術、品格靈命。李牧師指,中神希望同學不是倒模,而是能夠融匯貫通,也沒有二元對立,擁有神學教育倫理的操守。他直言,今日香港面對大時代轉變,若只用現成的理論和經驗難以應對,更需要內在生命的扎根,「新一代領袖考的不是理論,而是眼界和委身,前面的路如何走下去。」

  他又言在過去十年,中神提出「反思協作」,背後所講的就是教會的大公性,當時沒有想到合適於今日處境。他解釋,大公教會需要反思協作,是因有不同立場、不同政見,就如烏克蘭同俄羅斯教會聲明雙方政見完全相反,對於戰爭的觀點亦南轅北轍,但仍然可以立志彼此相愛。他認為只有回想才知道,承擔使命不是開研討會、寫書或喊口號,而是一代又一代實踐出來,由承擔中國、承擔畢業生獻身、承擔福音信仰的焦點——聖經權威、宣教心志,到今日承擔改教運動的神學。

  「面對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很想見到神學教育能夠幫助中國教會的人材培訓,未來十年還有機會。」他強調前面還有機會,神學院在此時此地仍可作為橋梁。惟他認為不需要再閉眼引述西方國家的神學,並提議參照阿拉伯基督徒在非基督教政權底下的神學,幫助弟兄姊妹打開眼界,而非緬懷過去的美好時光。他認為,在此時此地港神中神,各有不同傳承的使命和崗位,需要繼續摸索前路如何傳承承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消息】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