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與基層同行
 連結社區見證信仰


2910 期(2020 年 5 月 3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疫情突如其來,令基層家庭生活大受打擊,施達基金會、宣道出版社、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等多個機構合辦的「疫中同行」教牧領袖交流會,已於五月十三日下午在Zoom舉行,探討教會可以如何在疫情下走進社區服侍。

  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指,二月初疫情開始時已預視基層兒童的憂慮,「因為停課會被困在家中,生活產生張力,沒有資源和資訊下,他們無法幫助自己。」因此,疫情初期機構並沒有停工,反而進入家庭進行支援。

  他不諱言,基層家長對食物供應尤感掙扎,如食物銀行只提供即食麵和罐頭,他們深知對健康無益卻又無選擇權,加上疫情來襲更難外出買餸,機構因此找不同的贊助,將新鮮餸菜包送給他們。「貧窮家庭的『窮』不單是經濟上,更是無朋友、無支援。」他鼓勵教會成為基層家庭的朋友,並指因食物銀行拿取六星期後,要等候半年後才可再申請,加上近日不少基層失業被裁,食物援助成為他們今日最需要的資源。

  他續言,學校轉到網上教學亦令一羣基層家庭手足無措,除了沒有電腦、平板電腦、網絡等資源外,很多基層父母從來沒有上網經驗,即使提供硬件仍然無法啟動,落差超乎想像,如基層家長不知道不同科目用不同平台、帳戶……,需要他人協助,「如果教會弟兄姊妹能夠協助,可以減省到很多憂慮。」

  他建議先認識基層的需要,再陪伴和協助解決,而教會堂會需要思考是否能長期肩擔同行。他最後提到,曾有基層家長分享基督徒探訪時派發了過期食品,並稱仍然可吃,令家長感委屈但不好意思拒收,「做慈惠更重要是角色和身分,基督徒的身分見證背後的信仰。」

  新福事工協會總幹事梁友東分享新移民、單親家庭及劏房戶的處境,可以從「共享、共生、共榮」三個方面進行關懷。他指,「共享」不單是物資,更重要是在地區中推動教會看見社區鄰舍的需要,持續關懷同行,讓教會平台成為社區支援網絡;「共生」指幫助他們尋找到身分價值去貢獻自己,而非成為教會邊緣的一羣,像初期教會一樣凡物公用,不論是物質、地方、專長恩賜;而「共榮」即是從身分價值知道不單是受惠者,有各區教會同行,且有資源和關係網絡,建立羣體。

  在回應環節中,城市睦福團契總幹事劉旭東提醒關顧基層是教會必須作的事,「原來不可以不做,經過過去一年社會事件和疫情,我們看見上帝可以離棄教會使用其他人。」他續引述神學家韋爾斯指作耶穌的門徒就等於成為耶穌的同伴,要與眾人在一起,因為上帝就是在社會裏面,教會必須進入社區。在近年空間愈發收窄下,他認為教會需要改變堂會本位的思維,並鼓勵成為社區組織者,透過製作布口罩、光顧小店,與社會連結起來。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署理總幹事羅瑞雲姊妹則分享,在疫情初期機構除了舉辦防疫講座,亦親赴板間房教導居民正確洗手、派發防疫物資,不少信徒主動參與其中,「板間房大多是無蓋馬桶,有信徒捐出漂丸,放入水箱助防疫。」此外,無家者宿舍爆滿,有經營賓館的信徒願意平價出租,安置居民。她認為社會關懷工作充滿彈性,所有信徒都可以參與,但需要長時間才能見證生命改變,她鼓勵信徒積極將福音傳給基層。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