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本港全力與新型冠狀病毒抗爭時,醫護界因政府未有全面封關,決定了進行罷工,以迫使政府全面封關,阻截疫情隨人流擴散。從一般處理不同意見角度看,是爭議的一方運用了有利的因素,來爭取最大的利益,例如傾談生意時,透過有利因素,在談判及取得協議時取得最大的利益。從負面的角度及用語角度看,廣東話有十分「生鬼」(意即:詼諧而生動)的描寫,如「趁你病攞你命」及「打死狗講價」等等。
社會一般的共識是政府要減低內地進港人流,甚至封關,以斷絕疫症源頭,才能集中精力來應付港內的個案,至於是否要以罷工方式來抗爭,則是一個個人的道德抉擇。道德的抉擇模式可歸納為四大類:
一是無道德主義,抉擇時不用考慮道德因素。
二是局部考慮道德因素,以局部理據來支持道德抉擇,例如電台的烽煙節目已有立法會議員以政府在警暴問題上沒有作出道德抉擇,因此在醫護罷工上支持罷工而不用考慮道德因素,不用處理兩者相關的程度。又例如在此次罷工上,將某些道德因素放在另外的因素之上。
三是全面考慮道德因素,作最終的抉擇,並且為抉擇負責,例如好些醫護專家便作出呼籲。全面考慮包括三個元素:準則的元素、處境的元素、及動機的元素。準則是標準,對信徒言,聖經有可教導可以在此問題上指引及遵守的。處境是抗疫的處理方法,以一刀切方式封關導至相當數量無辜者受影響;抑或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方法來平衡抗疫與影響無辜的程度。動機則是個人的考慮,基本上是為了甚麼原因作出決定。
四是道德主義,抉擇時考慮自己的責任及他人的需要。
最終的原則,如保羅所言,「所以你們或喫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各人需作出判斷及抉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