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會實踐社關服侍
 深入人羣體驗福音真義


2887 期(2019 年 12 月 2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宣教與人材培訓委員會已於十一月二十九日,假崇真會黃埔堂舉辦「我們是洗腳的羣體!──服侍與宣教的經驗與反思」分享會,多名牧者從神學及實踐角度,分享基督教社關服侍的精神和使命。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陸振耀牧師從神學角度出發,指希臘文Diakonia可翻譯為「基督教社關服侍」,這字系(包括動詞或名詞)在新約聖經中多次出現,雖然這些字詞各有不同解釋,但卻有共通點:如Diakonia是被差的職事,作Diakonia的人是被差的人,這些職事包括傳道、使人和好等,並以「僕人」的態度作服侍。

  他續言,主耶穌傳道、治病趕鬼、向權貴所作的不公義發聲、為門徒洗腳,全是Diakonia的實踐。此外,耶穌也在四福音書中,多次教導門徒伺候和服侍的觀念,「這些服侍是甘心樂意的,因為信徒要學像祂俯就卑微地,去有需要的人中服侍。」因此,Diakonia可被理解為福音的職事,但強調福音不只是言說上帝或叫人悔改的靈性層面,也包含以行動關懷人身心社靈,所以整全的福音必須配合言說和行動,不能分割。

  社關服侍 展現信仰精神

  他又提到Diakonia在歷史中的演變,指初期教會已有照顧貧窮孤寡病弱的教導。隨着教會人數增加,開始設立了執事和女執事等崗位,他們除了負責慈善探訪工作外,也要兼顧教導信仰和禮儀、派發聖餐、襄禮及行政等工作,可見當時教會服侍十分廣泛。然而過去數十年,基於社會制度要求及限制,基督教社關服侍慢慢從教會中分割出來,不過卻同時增加了Diakonia的闊度和深度,例如由關懷人某層面的需要變作全人關懷等。他補充,今天的Diakonia亦加入了「先知」的元素,即由謙恭安靜服侍,發展成今天在服侍中為不公義事情發聲。

  他不諱言,部分教會執事只看重活動果效或返教會人數多寡,但他強調:「做這些(社關服侍)不是為了要人返教會信耶穌,而是在行動中讓人看到福音的好處,而他們覺得這信仰不錯。」正如不少宣教工作,也是藉社關前往不同地區,令當地人「親眼」目睹基督的福音,從而接受信仰。他表示,Diakonia是上帝給予信徒的使命,所以所有基督徒都要投入社關服侍,他建議第一步應先觀察有關羣體的需要,再反思神學根基及服侍背後的原因,最後才是以行動實踐。

  教會機構 分享服侍經驗

  香港聖公會李惠華女士介紹該會的宣教服侍工作,她形容香港聖公會有「三頭馬車」,即傳道(教會)、教育(學校)和社會服務三結合,彼此連結,共享資源。她分享,有教友每逢主日都會到鄰近的安老服務大樓,護送行動不便及坐輪椅的院友前往教堂參與崇拜;又有牧者定期到精神病院舍舉辦崇拜,讓院友也可一起敬拜主,後來院友更組成詩班,前往不同禮拜堂獻唱聖詩。至於教會也走進社區服侍,教友成為生命伙伴導師,身體力行探訪基層家庭,與住戶分享生活和處理居住問題。

  救世軍馬健東少校則介紹該會位於土瓜灣的社會房屋共享計畫,以低於市價的租金,供正輪候公屋的家庭或人士、或有迫切住屋需要者入住。由於計畫需要不同家庭結構人士共住一屋,原來互不相識的家庭及青年需彼此支援,各自分享專長及技能,互相貢獻。他指,該會會事先裝修所有單位,在屋內添加基本日常家電,除了能即時解決住客生活燃眉之急外,更希望他們在安靜穩定的環境下思考前路和未來方向。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李筱波牧師指,該會廣福堂多年來一直進行智障人士福音工作,例如與區內的庇護工場及智障兒童學校合作,邀請智障人士前往教會參與無障礙敬拜。她分享,為幫助他們更投入敬拜,講員會以角色扮演或使用多媒體工具分享信息,透過感官刺激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事工現已發展超過十年,她坦言一眾智障人士雖然語言能力較弱,但也能透過身體語言敬拜上帝;另外,教會設有家長小組,讓家長分享照顧智障孩子的壓力,彼此以同路人的身分互相鼓勵支援。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周國昌牧師則分享該會黃埔堂的服侍方向,運用政府及社會資源服侍坊眾,如舉辦普通話班、手藝班等。近年教會轉為牧養主導模式,與惜食堂合作舉辦社區飯堂,同時更提供街坊理髮服務、福音粵曲、免費補習班和外展探訪等,讓更多人藉此認識福音,加入教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