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牆的院牧服務—
 院內院外,關愛無處不在


2866 期(2019 年 7 月 28 日)
◎ E療行傳 ◎ 易嘉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院牧服務在香港開埠以來,早於基督教創辦的醫院內推行已具雛形;然而,院牧服務追溯至一九八三年在非基督教醫院已有提供;期後由葛量洪醫院基督徒團契提出院牧服務的異象,經教會認同及支持推動。一九八四年五月正式成立「葛量洪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成為全港第一所非基督教醫院提供駐院院牧服務,其後此項服務漸推廣至本港各公私立醫院。上世紀九十年代醫管局成立,本着「全人醫治」的信念重整及建立醫療制度,此信念與院牧服務的「全人關懷」理念不謀而合;因此,院牧服務極受醫院的重視並提供實質的支援與配合,使院牧服務如雨後春筍發芽生長。

  院牧服務應視作為教會傳道與見證的延展事工。此項服務不同之處在於不重教義理論的傳授,而是透過院牧同工、院牧義工甚或基督徒醫護人員等夥拍,以生命流露,活出基督的愛與關懷,使信仰化為行動,能幫助受助者包括病患者、家屬及醫院員工生命重新建造,獲得盼望。傳統上,院牧的事奉工作主要在於提供三大項服務:(一)床邊關懷與探望;(二)小組活動,為受助者,包括相同病患者給予心靈相互支援;(三)節期活動,為留院病患者送上祝福與慰問。

  這二十多年來,本港的醫療制度與政策不斷地改變;因此,院牧服務也作出相應的配合。除了傳統上以院內服務為主之外,服務延伸至社區服務實屬需要,病人在院內自然獲得適切的全人照顧;若然制度上能多鼓勵家居照料,院牧服務需確立事工的新方向,進入社區,開展服務新里程,服侍離院病患者,院牧同工或義工們需往病人家中探望,且提供心靈評估與支援,甚或陪診服務以解決病患者及其家屬的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需要。這項服務若能與醫院的「病人資源中心」合作,會對離院長期病患者及其家屬給予莫大的支持。再者,一般離院病人不一定離院回家休養,也有部份人士轉往護老院舍生活;為此,院牧服務延展至社區內的院舍,提供適切心靈關懷服務需求甚殷。將來能與院舍合作,推展院牧服務給予住院病人,實為未來事工的新路向;況且醫院被視為病毒高危地區,故探望的機會與時段及制度較多限制,反而院舍服務規則較具彈性,對病患者及其家人更能給予適切的服務。

  隨着社會人口老化、病患者年輕化及醫藥延緩死亡等,「全人醫治」的觀念在本港漸為普羅大眾所接納與推崇。因此,院牧服務的需求也必然增加。然而,若需全面推展,單靠院牧服務是不足夠的。院牧同工與院牧義工需明瞭與其他專業人士的配搭與合作,共同為病患者、家屬、甚或社區人士提供服務,如晚晴關懷、社區醫療衞生講座或交流會等,更能滿足受助者的需要。

  院牧服務既為教會傳道與見證的延展事工;因此,服務的中心不在於專業知識與技能,雖則這些是必須的。此服務實在倚賴神在各事工的參與者能將祂的愛以行動彰顯出來。再者,此服務不宜只在院內,更需要嘗試打破固有的觀念,延伸至社區,作為無牆的院牧服務,使受助者與施予者同得益處,祝福更多人。神的大愛才能在院內院外得以顯明。

  易嘉濂(牧群關愛會 行政總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