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流徙人羣需要
 鼓勵信徒實踐使命


2845 期(2019 年 3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二零一七年香港有近三十七萬名外籍家庭傭工,她們離鄉別井,遠赴外地工作,可見流徙人羣其實近在咫尺。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於二月二十二日,假小息書店舉辦「我和祂的流徙社羣」講座,從社會學及聖經角度,探討流徙人羣現象及信徒如何實踐使命。

  現任職國際扶貧工作的柴凱琳指,上帝一直與流徙子民同在,如上帝在舊約中甘願與以色列人漂泊曠野,又透過會幕作為聖所,與子民同在。她補充,會幕的設計十分彈性,而且移動性高,專為流徙者彼此接觸及歇息而設。至於新約方面,她引述學者說法,指上帝和人本因罪而隔絕,但祂道成肉身,從聖潔國度中向下流動,進入極破碎的空間與人生活,可見是上帝「流徙」的彰顯。

  她指,聖經中記載不少流徙者日後為上帝所用成就英雄的事蹟,例如大衞曾逃亡至非利士,過程中得知敵方的行軍情況,以致日後作王時能擊退外敵;以色列人摩西在埃及長大及接受高等教育,以致日後能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使徒保羅既是猶太人,又要羅馬公民,精通不同語言和法制,以致日後能有優勢成為使徒。

  他解釋,現今社會中的流徙者或許是被逼迫的信徒或難民,社會對他們存有負面標籤,但聖經中記載不少流徙者是拯救民族的英雄,可見上帝為他們預備了恩典。

  建立長期關係 以愛款待他者

  柴凱琳形容,流徙者寄居於別人土地,失去公民身分、權利、親人、記憶和方向,長期處於一種無奈的狀態,容易失落和患上抑鬱。她分享自己孤身前往菲律賓宣教的經歷,直言她平日擔當領導角色,但於當地卻因言語不通,生活技能反不及當地人,結果感到十分挫敗。「當流徙者到城市也有這樣的感受,可能他們在在其國家滿有才幹,懂得法律和醫療等知識,卻因語言障礙及空間不同,廢了他們的『武功』。」她續言,由於文化背景截然不同,流徙者縱然覺得對方出於好意關心,但總存在距離感,認為對方不了解自己,結果無法完全投入關係和信任別人。

  因此,她認為信徒除了以金錢援助流徙者外,也可透過不同方式,與他們分享關係、文化、羣體和尊嚴等非物質元素。「有時,我們只將過多或不需要的東西給他們(流徙者),但神的意思是一起享用恩典筵席,給予他們一個『位置』,因為他們也是上帝同樣愛的兒女。」她又分享,教會可給予流徙者事奉崗位,讓他們發揮恩賜;同時流徙羣體需要社區關係,因此必須建立長期關係,在語言和文化隔膜中與他們同行。

  她強調,流徙者看似是離散的一羣,但同時他們卻被招聚到世界中心,當中上帝或許透過他們重塑我們現在身處的城市。此外,她提到款待流徙者的重要性,形容上帝是第一位款待者,創造世界讓人聚居,使人得享恩典的筵席,因此信徒也要學習款待身邊人,同時以愛和行公義,讓人體嘗天國的臨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一個字一顆心】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