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地管家的角色
 再思土地供應與公義


2818 期(2018 年 8 月 2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政府早前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為香港未來土地供應選項收集公眾意見,基督徒思考相關議題時,如何按照上帝的心意,實踐大地管家的角色?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會公義與民生關注委員會已於八月十五日舉辦「信仰不離地──土地供應與土地公義對話」講座,從社會實況及聖經角度,探討土地供應與公義的問題。

  多管齊下 思考土地供應策略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先生指,小組成立目的是收集公眾意見,思考解決本港土地供應短缺的方案,就整體土地供應策略及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次,向政府提出建議。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資料,預計香港長遠直至2046年仍欠缺至少1,200公頃用地,惟他表示,此數字為保守估算,若計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土地需求、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訴求,則必須開發更多土地。

  他又指,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明顯較其他地區狹窄(香港為170平方呎、東京為210平方呎、新加坡為270平方呎),加上香港已發展土地僅佔總土地面績的24.3%,因此香港有潛質釋出土地,改善下一代的居住環境。他坦言,土地發展需時,無單一選項可解決整體土地供應問題,故必須多管齊下,同時展開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的選項。其中,中短期選項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等;中長期選項包括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等;概念性選項則包括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重置葵青貨櫃碼頭等。他重申多管齊下的重要性,又以填海為例:「填海大家知道需時十五至二十年,所以只用填海方案不可解決今天已出現的土地短缺問題,因遠水不能救近火。」他指小組已舉辦多場公眾諮詢會,籲市民於九月二十六日前提出意見,小組將綜合及分析已收集的數據,撰寫報告提交政府。

  土地短缺 源於土地分配問題

 

  城市規劃師、本土研究社成員林芷筠女士指出,現時諮詢只針對土地供應選項,忽略了對需求、發展模式及發展甚麼的討論。她認為政府需要公開估算問題,並引述該社早前出版《好誠實研究及公眾諮詢》,發現政府指至2046年房屋用地需增1670公頃,公私營房屋六四比,惟過去兩年公營房屋建造量遠低於目標僅34%,而且密度甚高。此外,只有三成土地用來建屋,近六成土地作基建及設施用途,她形容分配「奇怪」,例如預留305公頃作康樂及休憩用地,相等於9個迪士尼;75公頃作靈灰安置所,相等於約三百萬個龕位。

  她續指,政府至少隱藏1066公頃土地儲備,當中包括棕地、丁屋地帶內的閒置官地、短期租約用地、臨時政府撥地及低用量軍營等。「這些土地都是已開發或已破壞,值得優先使用,減低對自然環境的威脅。」她認為這些土地成為了「消失的選項」,香港面對的不是土地短缺,而是土地分配問題。她又言,五幅擬填海土地用途並非用於住宅,加上過去政府錯將公屋用地變成豪宅用地,以及近年私樓單位投資炒賣失控,以致即使興建很多私樓都無法幫助到社會有需要的一羣。

  堅守原則 體現上帝原初心意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伍美琴教授指,上帝給予人類管理大地的責任,同時要人類學習愛人如己,以恩賜幫助他人,令社會顯現上帝的榮耀。她續以人文科學角度理解土地,指管理和營造空間是人天生的本領,可把空間變成讓每一個人成長和創造集體回憶的地方,所以人的成長與周遭環境具有很大關係,也是人建立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環。

  回顧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新界全是自然景觀,公屋附近有許多小店經營,市民可用到較多的城市空間,當時的經濟活動主要用以建立關係和滿足市民需要。直至八十年代起,政府填海建屋,連鎖店及商場林立,具有特色的小店近乎絕跡,新界區更有不少棕地和受破壞土地。「香港未經濟騰飛時,感覺發展仍符合少許父神心意,因為土地仍被好好使用,人又用到(土地),整個過程中大家都可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

  因此她重申,信徒思考解決土地供應問題的方法時,應按照上帝要人「好好管理大地」及「愛人如己」的兩大原則思考,「這選項是否真的體現到管理大地?或者用社會科學角度,這是否體現生態文明?……以及人能否更有尊嚴地生活及互相幫忙下工作?」

  立約社羣 停止開發及時悔改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黃國維博士直言港樓「貴、細、擠」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應該先放下增加供應能解決問題的假設。他指,上帝為以色列人準備迦南地,他們的得地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失地之上,因為上帝賜土地並非創造土地,而是分配土地。「土地供應本身是土地公義的問題。」他提醒,過去經濟發展已影響生態,透過填海、發展郊野公園的方式開發土地並非可持續的發展,人類應該停止開發並及時悔改,否則將來有地無命享,「未來香港二十年仍有人口增長,應善用閒置土地而非開發土地。」

  他續言,在申命記六章一至二節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與神、與鄰舍、與動物、與土地建立立約關係,成為立約社羣,透過律法管制人貪圖己利的罪性。此外,聖經亦提醒「安息」(Sabbath)的重要性,田地第七年要歇息,也不可割盡田角,目的是提醒得地者要有社會責任,安息是為了貧窮人,讓窮人可以進入得地者的地,吃地的出產,共享經濟,「土地不屬於任何一個人私人擁有,更要關注窮人和野獸的需要。」

  他又引述馬可福音二章二十三至二十八節,法利賽人指責門徒在安息日摘麥穗是不合法的事,然而門徒本是有需要的人,耶穌批評律法主義非人化。他指今日資本主義將土地擁有權看成使用權,同樣出現非人化問題,「香港的無家者卑微得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因為經濟而淪為不合法的人。」他最後提醒,安息日是為人設立,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土地是為人生活而設立,人不是為土地拼命;作為立約的社羣應由社羣主導而非市場主導,應該建立社羣而非發展經濟,應該分享而非私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