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重視:吸收傳統,對應當下,建構希望


2717 期(2016 年 9 月 18 日)
◎ 教會之聲 ◎ 鄭漢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育主日

  去年教育主日被編者邀請,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教會、學校與家庭可用的四式價值教學法」。今年再被邀寫,可以寫甚麼呢?可以不重複曾經而完全創新嗎?還是有所繼承而又對應新境況?教育就是包含這樣的性質:「有對過去的繼往、有對當下的應機、有對明日的開來。」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者,是無法不替下一代作傳統的更新。

  忽視過去的教育,一來難以避免歷史的重蹈覆轍,二來無法從傳統中取得資源。然而過分眷戀過去的教育,只是自戀自己的倒影。香港開埠以來,學校教育辦得最久長的都是教會學校。近來不少慶祝百年校慶,短的也有數十年。這些有深厚傳統的教會學校─很多都成了名校、有些變為直資─究竟為香港教育留下甚麼美好的傳統?至於教會,不少主日學都偏重新約。沒有重視舊約的主日學,其實是沒有把完整的信仰教給信徒,沒有讓信仰置於信仰羣體中─我們都是上主的選民,上主曾經如何帶領選民走過歷史。不植根於傳統,信仰好容易流於單純個人的進退取捨,一經遇上挫敗便失落了。

  忽視當下的教育,一來難以讓教育產生實存的相關性,二來無法借助教育反思當下。通常學校教育都在衝課程,追趕進度,忽略學生當下處況如何接收。所教習的如果是知識與技能,不留意學生如何習得所學,就會流於應付評核的強記。教習過程需要同時留意學生的心,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可以如何牽動學生的心,從而因心施教。二十多年來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任教,任何課程都會傳習這一套教育哲學的心法:「心動力變,力用事成;事成在力,力用在心。」教育要正視學生當下的心,引發其心意更新變化而有所發力─包括智力與體力─潛力被激發為實力,以致體現力用下如何事成─體驗到知識與技能的實踐相關性。

  忽視未來的教育,一來難以讓教育改變世界,二來無法借助希望以優化教育。多少家長,無論多困難、多不可能都為子女謀求更好的學校以及升學機會,因為教育帶來希望─希望在明天。所以,有遠象的教育就是看到未來的美好是不單是可欲的而且是可行的,從而借此未來如何可以更美好的遠象來改善教育本身。例如,當想像到社會未來可以更公義,教育就自然讓其本身體現社會公義,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社會公義是如何值得欲求的。

  如何分辨教育的優劣?教會學校如何讓香港教育整體更優化?若然重視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是比忽略此三者的教育較優,就是要讓教育實踐體現此三者:吸收歷史留下來的傳統,對應生命當下的心與力,建構想像未來的希望工程。

  鄭漢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