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歷史性


2694 期(2016 年 4 月 10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信仰的核心事件是「道成肉身」,即上主的道成為血肉之軀,「取了奴僕的樣式」,臨在於時空之中,活在人的制度和管轄底下。路加福音的作者特別強調事件的歷史性:「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不過,對於任何歷史人物,我們能夠知道的,其實都非常有限。這包括一切公認毫無疑問、記載於正史中的人物。而歷史的研究,永遠都不是絕對或「最後」的。譬如世代以來,不同的歷史學者對於羅馬衰落和覆亡的原因都有不同理解;對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亦有不同的歷史評價。歷史並沒有絕對。

  至於歷史中的耶穌,不同興趣、立場、宗教及政治取態的學者,往往亦有不同的說法;近年更有從心理分析、馬克思理論和女性主義等角度分析耶穌。因此,不少新約學者甚至認為,近代教會有關耶穌的教導,跟耶穌本人、祂的門徒和符類福音的觀點大相逕庭。各人都只是從歷史的「原材料」中選擇合用的素材,去建構他們心目中的溫柔的耶穌、熱血的耶穌、不問世事的耶穌、社會改革的耶穌⋯⋯

  對於事實的真相,我們往往說「歷史自有公論」。然而倘若歷史有甚麼「公論」,亦不見得有甚麼決定性的裁決;畢竟歷史只不過是一個有待詮釋的文本。我的意思是,信仰的「歷史性」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卻不能為其真確性提供最後的保證和裁決。

  有別於其他宗教領袖,聖經並沒有將重點放在耶穌的道德教訓,而是着眼於他的身分。事實上耶穌所講論的道理,絕大部分都可以在舊約聖經找到;他只不過是重新注釋:「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當《使徒信經》論及耶穌的時候,它是以「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為引子,而下一句就是「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彷彿其生死之間所發生的一切,都不是重點的所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