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市文化—
 突破現實限制


2656 期(2015 年 7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每逢假日,不時看到球場或屋邨空地人頭湧湧,地上擺滿精巧別緻的手作,檔販們忙於向客人介紹其自家製的產品,與街坊交流互動。天光墟、農墟和手作墟正是其中的好例子,售賣貨品包括手工藝品、日用品、農作物甚至二手衣物,近年在傳媒廣泛報道下,逐漸受到市民關注和支持。撐基層墟市聯盟、社區發展陣線和香港基督徒學會早前合辦「墟市、經濟、信仰與生活」分享會,香港基督徒學會義務總幹事龔立人教授以信仰角度,回應墟市與生活的關係。

  「生活就是你與世界或周遭人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不受地域限制,但現實卻是具體地發生在一個特定的空間中,例如商場的設計便決定了人流動的方式和接觸機會,所以我們應思考香港這個城市的設計,是促進還是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龔立人教授表示,今天人們眼中的美好生活就是住所環境乾淨、治安良好、交通方便和物業價格便宜,卻很少講求歸屬感和共同設計社區的機會等,原因是土地變成了商品,發展商已設計了居住地方和土地價值,居民自己卻無法參與。所以,他認為墟市由當地人一起參與設計社區,講求共同分享的關係,突破了現實世界的疏離感,某程度上重新賦予土地一個價值,亦是一個實現美好生活的途徑。

  龔立人教授以神學回應,教會的希臘語是“Assembly”(集會),不同種族、性別和地位的人均可到教會聚會,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東西德分裂時期,共產黨執政下的蘇聯嚴格管治公共空間,而且社會階級界線明顯,當時教會的口號是“Open for Public”(對所有人開放),正正提供了一個與社會截然不同的空間,活出新生活。」他稱墟市與教會一樣,本質都是走向公眾,讓市民自由參與,挑戰社會舊有的價值觀,自行創造一個空間突破現實世界各種限制。

  除了龔立人教授外,撐基層墟市聯盟代表趙羨婷和英國杜倫大學工商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徐麗雯均擔任講員,分享香港墟市狀況及以心理學剖析墟市買賣貨品對檔主的意義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