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規避》


2654 期(2015 年 7 月 5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意義是要在實際的行動和苦難當中,就是在當刻無法簡約的頓悟中經驗到。當然,為了要經驗那經驗的人必然會錯過那意義,因為他摧毀了那奧祕的自發性。只有那堅定不移、沒有任何猶疑或保留地站在震攝的真實面前,作出一個活生生的回應,方能抓住意義。他隨時願意以自己的生命去確認他已經達致的意義。」 馬丁布伯,《上帝的規避》

  馬丁布伯最為人樂道的,當然是他的《我與你》。但其實他亦有不少其他以之為主軸的相關分析,譬如西方現代生活及學術思想逐漸對神聖失卻關切甚至接觸,特別是宗教跟哲學、倫理以及容格心理學之間的關係,導致所謂「上帝的規避」—即上帝從人的生活意義中消失。

  意義,確實是一樣難以言傳的東西。

  有人說自己已經找到了快樂的泉源、人生的意義,並邀請甚至挑戰他人嘗試。但正如布伯在前文所言,這類欠缺第一身自發性的經驗模仿,必然失敗告終。對方依足指示做了,卻不好意思說他根本沒有丁點兒同感。你說他不夠真誠,他坦言自己並無半點兒嬉。你說你的生命滿有意義,在他看來卻不外如是。

  馬丁布伯更指出,「以一種生發作用(a producing function)去定義上帝,其實是將祂移除於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之外—一個充滿着灼熱的矛盾,和渴求着救贖的世界。」就是只是將個別的處境或際遇,歸因於上帝的介入和參與,彷彿祂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以外冷眼旁觀,直到我們以某種宗教形式呼喚祂,方讓祂在某些我們容許或渴望祂參與的事情上發生作用。用布伯的說法,這其實是以「我/你」為名的「我/它」關係。

  弔詭地,「就算一位信徒心目中只有一個無限、無名的絕對,甚至沒有一個位格形式,只要他真正以它為自己必須面對的實質存有,他的信仰就具有存在的真實性。相反地,就算他意識到那絕對者存在於位格形式之內,倘若他只是以之為一個反省的對象,他就只不過是在進行哲學思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