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的裝備是否足夠實戰之用—補足所為何事?


2616 期(2014 年 10 月 12 日)
◎ 教會觸覺 ◎ 吳志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若教會被稱為神學教育的實戰場地,意味神學院便是製造士兵及武器的地方。若教會期望神學院能培養落場便能執行指令的工人,意味她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械式的小齒輪。但事實是:整全的神學教育並不是訓練事工運作的場所,而是透過聖經教導、歷史及神學反省等來培育生命的成長,使學生能辨識教會需要面對的問題。

  既然我們相信聖靈在教會羣體裏的帶領,這樣,接受裝備的神學生在教會裏,到底是要滿足籌辦各種活動,或是專注協助會眾辨識教會在這世代面對的挑戰?按着保羅的教導,會眾與曾接受神學裝備的肢體,同樣各按恩賜事奉上帝。藉着共同禱告與溝通,一起辨識教會在不同世代的角式。神學教育藉着不斷的神學反省,以回應不同世代教會面對的時政局面。故此,教會亦需按同一身體的觀念,在反省之後作出釐清教會裏各種的運作方式,例如:敬拜、團契、事工等。

  若以此為前題,教會能夠接受不斷更新的神學反省下所培育的神學生在教會裏事奉,神學教育的裝備便是正面的。但,教會若只期望兵工廠能生產源源不絕的配件,相信只會成為不斷耗損及迷失的消耗戰。並且,因為神學教育的裝備從來不是以有多少學位來判斷,而是讓學生的生命因着不斷的更新而需要不斷的學習。故此,從來不能以「足夠」來形容,反之神學生必須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虛心在教會羣體裏透過所裝備的學習,與眾肢體共同辨識當下需要面對的處境。

  因此,若言說要補足神學教育的不足,可能需要修正的只是發問的起始點。惟有常存願意心意更新的觀念,生命便進入不斷反省及裝備的過程中;教會裏的羣體便能夠不斷被更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