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專欄‧新的一頁


2576 期(2014 年 1 月 5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每年,香港教會界都有大大小小的週年紀念,有的教會是總會制,總會奠基多少年就全教會一起慶祝,有的教會是堂會制,各堂的年資有深有淺,各按自己立堂多少年就籌備週年慶祝。在眾多的會慶堂慶之中,有兩個數字上的現象值得留意,一是在近二零一四年前後的年頭,較多教會舉行六十週年紀念,卻不是太多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年的週年紀念。第二,有部分香港教會的週年多達一百七十年,但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間的歷史超過二百年。

  這兩個數字現象表達了很多歷史故事,馬禮遜於一八零七年來華,所以基本上沒有一間在中華大地的新教基督教會於二零一四年時是超過二百零七年的,一則馬禮遜來華之後也不能即時開辦教會,其後的宣教士通常也要來華後二、三十年才能成立教會。另外,在香港方面,二百多年前的香港只是位處於中國南隅一角的小漁村,根本就沒有人留意得到她的存在。香港的起步始於一八四二年,中英雙方簽署了《南京條約》,割讓了香港島,其後三十年亦制定了若干條款,最終由英國管治現時版圖的香港,在這個情況下,英國和不少歐美差會就於這時段差派他們的宣教士先到達香港,英國的宣教士是服務當時的英國官員,而另外的宣教士是以香港作為踏腳石,準備從南部開始向中華大地傳揚福音,這些宣教士來到香港,先在香港建立教會,而這就是香港一些教會慶祝160-180年的歷史情況。

  自一八四二年之後一百年,香港內部主要是一些英資公司在營商,同時仍以漁業和農耕為主,人口也不多,相對的來說,教會的發展也順着這大環境而行,並不是太興盛,在這段時間,正式的神學院或出版社的設立也不多。這是一九四九年之前的香港基督教的概略。

  香港教會歷史的突變,始於五十年代中國的改變,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後數年,當時由差會興辦於內地的基督教會分佈全國,大部分是歐美差會所建立,但因着政權轉換,宗教政策巨變,這些教會遂轉由新中國直接管理,而屬於差會所有的教會的土地、財產收歸國有。在那個時段,雖然土地可以收歸國有,但人還是可以遷走的,於是,大部分西方宣教士就帶同華人教牧、信徒南遷香港,這批基督教的宣教士儘量將可以帶走的基督教產業帶來,他們在這次遷徙香港帶來了神學院的教授和學生,將出版社的人員帶來,也帶來了被訓練的華人傳道人和一些願意跟隨他們的信徒。但他們在中國內地建立的教會,因為以中國為教會基址,故不能帶來香港。時為一九四八至一九五八年間的事,相距二零一四年的今天約六十年。

  他們到達香港,最初的幾年仍抱有希望,想在短時間內返回內地重辦教會,但時移世易,隨着時間過去,他們最終明白到不能再回內地重開教會,於是他們開始將視線由內地轉到香港,也發現到香港其實也是一個值得他們在此重開教會的好地方,一是香港不受內地干預,二是差會也希望在亞洲找到一個地點作為踏腳石,以繼續發展亞洲的工作。於是,在大氣候的歷史因素和地緣考慮之下,在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年代,不同的教會就在香港奠基成立了。這就是很多香港教會在最近幾年都相繼慶祝六十週年的歷史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有教會並不是於五十年代南遷香港,也不是於一八四二年後隨「五口通商」而來香港傳教,而是早於《南京條約》之前已經在香港設立了不同的堂會。事緣在馬禮遜來華之後,差會聯合起來,在內地建立一間全國的教會,香港當時屬於其華南教區之內,但在一九四九年之後,該教會在香港的堂會也和內地的直屬教會割斷了連繫,自成為香港區的教會。

  在上述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看到香港基督教的基本雛形。兩次歷史轉變,都同樣是受到內地政治因素而起,第一次始於一八四二年,中國和英國的交鋒,後果是有部分差會從海外經船舶來到香港成立教會,另外一次於一九四五年肇始,有大量的內地教會和差會從陸路南來香港,後期成立教會。於此,兩股傳教力量先後於一百年凝聚香港,展開其後近六十年的蓬勃福音發展,從地緣的格局來看,歐美西方世界對亞洲遠東的宣教工作,因着歷史因素,自馬禮遜來華一百五十年之後,全都集中在香港並落地生根。隨後六十年的香港基督教發展,堪稱百花競放,差不多全球新教基督教的傳教系統都可在這個彈丸之地一覽無遺。

  自一九五零年代開始,香港的社會形勢亦起了極速的變化,當時大批內地人士亦同樣南來香港,使香港在房屋、教育、衞生、醫療等都起了極大的需求,香港政府極需調撥資源,制定政策以繼續管理好香港,在社會上,政府不能於短時間內增加大量公務員以提供服務,而適逢於其時的,就是有一大批善於提供以上服務,並有此經驗的差會就在香港,於是便造就了具有以上營辦經驗的基督教團體承辦了社會服務事宜,隨後就開始了香港基督教教會與政府合作辦教育、辦醫院、辦社會服務以服侍香港巿民的新世代。另一方面,教會除卻因應社會的環境而服侍坊眾之外,同時也熱心傳揚福音,於是在五、六十年代積極領人歸主,加上一些百多年歷史的教會,也穩定地發展福音工作,於是在六、七十年代,就形塑了今日香港基督教的信仰羣體。

  以上所述,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論說歷史,但歷史觀卻不是只限於社會學的瞭解。歷史是屬於人類的,基督徒認信人類是屬於上帝的,上帝是掌握和促成歷史發生的上帝,於此,我們就轉從一個信仰上帝的角度來重看以上的歷史。我們是使用聖經新約《使徒行傳》的歷史觀作為這個專欄的主調,《使徒行傳》的內容是使徒們在耶穌升天之後,不斷傳揚福音,當中記載了他們分成兩個傳道方向,一是在猶大耶路撒冷傳道的彼得、雅各和約翰,另外一個方向則是保羅、西拉和巴拿巴等向外的宣教工作。最終福音被傳開了。《使徒行傳》的內容不單的記錄了使徒們作了甚麼事,而更重要的是記載聖靈的工作,聖靈怎樣呼召、差遣、引導和保護使徒在不同困難中,仍積極傳揚福音,領人歸主。《使徒行傳》的歷史觀是聖靈帶領著使徒去傳福音,建立教會。

  當我們從信仰上帝的歷史觀來重讀香港基督教會的歷史時,我們就會看到上帝的心意。在信仰而言,我們不能明白上帝為何這樣安排,但我們卻能知道上帝是這樣安排,從這個信仰觀點而言,我們認信香港基督教從過往發展到今天,是由上帝掌管着整個過程,在我們近二百年的香港教會歷史,就是聖靈不斷工作,就如《使徒行傳》的記載一樣,聖靈帶領着某人某事,感召某人,引導某事,保護一些祂的兒女,成立議會討論事情,創始成終地看顧着祂的子民成就今日香港基督教的光景。這是一種信仰,一個信念,上帝是主。

  本專欄計畫在一年內,邀請香港不同的基督教教會,從這個信仰角度編寫所屬教會的起始和發展,從過程中記錄一些上帝對個別人士所行的奇事,就如《使徒行傳》內的記載相似,也記錄上帝帶領着一些教會的議會,作出一些對後來的香港基督教發展有極深遠的事。盼望在往後一年內,讀者們能認識到香港的《使徒行傳》就在我們今日的身邊發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