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平靜風浪喻表教會
 在世危難靠神終到彼岸


2565 期(2013 年 10 月 2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信義宗神學院百週年院慶聖經神學講座「怒海中的一條船:教會形成過程的隱喻」已於十月四日舉行,挪威信義神學院副院長及新約教授宋內思教授(Rev. Prof. Karl Olav Sandnes)透過古代有關航海的文獻記述,探究初期教會如何理解耶穌平靜風浪的記載,並由信義宗神學院新約、教會歷史教授米特樂博士作回應。

  宋內思教授指古代世界常用航海來比喻生命的旅程,因兩者的過程同樣有喜樂、有危險,終點是要回到港口。他特別以馬可福音四章三十五至四十一節耶穌平靜風浪作重點,探究初期教會如何理解航海的比喻。他首先分析前文後理,指出前段經文是撒種的比喻,文本留下「聽」和「明白」比喻是不一樣作為伏線,所以他認為航海似乎是在談門徒是否「明白」教訓;而後段經文記載着耶穌在格拉森把鬼趕到豬上,他認為喻意有關如何克服邪惡勢力。他說:「這兩個事件都用同樣次序被記在其他福音書中,相信早期教會的讀者認為三個事件都有密切的關係。」

  他分析認為作者馬可有可能採納自己航海的經歷,幫助他寫下事件,並且超越當地實際處境。而聖經鮮有記載耶穌在晚上航海,故他認為黑夜有着耶穌要對抗邪惡勢力的意思。到風浪出現,門徒叫醒耶穌說「喪命」,在希臘原文「apollysthai」非指普通的危險,而是指危險的程度達至奪命,能引起信徒在危難裏向耶穌呼求的自我經歷,形成回響。他又指耶穌平靜風浪時所用的字是命令邪惡勢力,是聖經內常用於趕鬼時的字眼:「經文埋藏更大的故事,就是門徒在世需要面對邪惡勢力的危險,非單寫下以往耶穌的工作,更寫下今日的工作。」

  「不少基督徒作者常用製造船的木喻表十架木。」宋內思教授透過古代文學、哲學家的文本,瞭解第一讀者世界如何理解航海。包括第一世紀哲學家Epictetus、第二世紀初Secundus都曾記載航海需要冒生命危險,Secundus更在傳記中形容船是「三層的棺材」,而水手則是「風浪的敵人、死亡的鄰舍」,所以教授推測在第一讀者世界對船的理解是脆弱的器皿,能駛到海中央的船是非常罕有。

  他又言,著名古希臘詩人Aratus《The Phainomena》一書廣為當時人熟悉,能有助了解當時航海文化的背景,保羅更曾引用該書字句在聖經中。書中記載水手相信天神宙斯能為他們導航並占卜危險,強調陸上生活比海洋生活好,更提及羅馬帝國皇帝奧古士督對未來的盼望是「行商的人不需要航海」,沒有爭戰、航行、危險的海就是理想的世界,教授更指啟示錄二十一章一節也記載新天新地不再有海,說:「危險的海在古時是威脅人類生命的暗喻,是邪惡的力量。」

  教授再以詩篇一百零七章二十三至三十二節互為文本的聯繫,推論船達到彼岸港口代表着上帝的拯救,亦發現舊約記載有關海浪的字被古時讀者視為海怪。他進而從早期基督教的角度詮釋耶穌平靜風浪,首先是拉丁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On Baptism》一書指出船喻表現今教會,海浪意味着世界的迫害和誘惑,故事指向教會仍活於世界危機中,耶穌睡着是等待信徒禱告喚醒,拯救信徒,令世界得以和平。所以平靜大海變成基督末世行動的預言,船冀盼到達海港就如教會冀盼得到拯救。另外是東正教神學家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在傳記中具體地提到海上航行的經歷,並以經歷來談信仰,危難裏生命被拯救,得着救恩。

  宋內思教授總結指,以上的推論得見初期教會基督徒看耶穌平靜風浪不單只是歷史記載,更能勾起初期教會信徒的共同記憶,故事實際指到教會真實的處境,也描寫信徒如何與耶穌一同生活,遇到危險時靠耶穌的能力,十架木像船一樣幫助信徒到達港口,得着獎賞。

  米特樂博士回應時表示,若以航海方面去探究,耶穌趕鬼到豬上,然後掉進海裏似乎有更深意思,打倒邪惡的力量。他又言聖經記述耶穌平靜風浪是在「晚上」,但是否真的是夜間仍需要考究,因為大部分的趕鬼都在日間時分,所以可能是在日間發生,「晚上」一詞有特別的意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