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上的成長路


2486 期(2012 年 4 月 15 日)
◎ 生命故事 ◎ 李錦彬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首先多謝吳思源先生的邀請,讓筆者在這裡有一個空間可以分享自己對福音的理念、感受,以及一些有關教會和社會的所見所聞。

  回顧筆者起初對福音的認識,是源於在小學階段一星期五天,在上課前集合在禮堂參加早會,每次大約有二十分鐘的時間,由各位老師輪流分享一些詩歌和聖經故事。每一個學期總舉行一、兩次佈道會,在整個小學階段最終仍沒有決志的同學,應該不會多個十個巴先。當然,到了今天仍然在教會留下來的,恐怕也是不會超越五個巴先。其實筆者也曾在早會中多次決志,但當時對福音所產生的影響,只不過是對基督教懷有一份好感而已。

  還記得在六年級的時候,學校每個禮拜六都有專車,從藍田送我們到尖沙嘴參加一間教會的聚會。大概經過八次、十次以後,便鼓勵筆者申請受浸,結果是被我拒絕了。那時候對於基督教的信仰仍然是一頭霧水。

  幸好中一的時候,有一次在觀塘的街上被人邀請到一間教會去聽福音,結果在那一次佈道會又決志了,之後被邀請去參加團契聚會。由於筆者那時的性格比較柔弱,懼怕與人交往,所以每一次都要經過一番掙扎,才斷斷續續參加了團契聚會半年。直到有一次,教會的傳道人邀請筆者參加崇拜獻唱,自此之後便開始參加主日崇拜;但仍然是很被動的。

  那時筆者所返的是一間初創的小型教會,事奉人手非常缺乏,因此筆者也先後被邀請參與成為兒童團契導師、主日學教師。歸根結柢,能夠在信仰經驗上得到較大的進步,便是從參與事奉之後才開始的!

  筆者回想之所以今天能夠成為牧師,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因素,就是有人肯信任,並且給予事奉的機會。雖然那時沒有甚麼栽培系統或培訓班,但信徒彼此間的關係是緊密的。所以筆者的信仰成長路,好像香港在四、五十年代學徒訓練那樣,是跟從一些師傅邊學邊做而成的。

  還有,那時的傳道人很注重彼此間的關係,這也是在信仰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值得我們今天去反思的。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聖經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