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愛國


2444 期(2011 年 6 月 26 日)
◎ 如沐春風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育局要求全港學校明年增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人戲稱之為「德國科」,有人擔心愛國教育變「洗腦」教育,一時沸沸揚揚,議論紛紛。

德育乃五育之首,在學校進行品德教育本屬理所當然,不過一直以來,香港的品德教育只停留在「得個講字」的層面:週會講、班主任課講、成長課講,另加大小校規,學生從小就接受各種倫理道德的薰陶,照理應該個個人格高尚,但事實卻是,家庭教育和社會風氣,對學生品德素質最有影響力,偏偏父母卻都期望老師「搞掂」,讓他省得煩心,而社會風氣更非老師微弱力量可以抗衡。

品德教育,老師們是知其不可為而勉力為之。

至於國民教育,本亦屬每個國家國民的必修科目。移居加拿大,到社區學院進修英文,要一併選修「社會科」,認識一下加國的歷史地理,讀了這一科,對國家認識當然加深,但會否因此增強愛國心則因人而異。

更重要的是,這一科該怎樣教,教些甚麼。那許多敏感話題若都不教,豈不成了歌功頌德的專科?若在這科教學生獨立思考,還加上批判思維,那可真考老師功力。不少年輕老師接受殖民地教育長大,家國民族情懷都不過爾爾,叫他們教學生愛國可還真是從零開始。

一紙公文、一道命令,要開展表面化的「國民教育」絕對不難,問題是實質,這可要好好思考呢。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