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香港派出的宣教士有一半已步入中年,他們的子女也由幼兒長成為青年,每年都有幾名宣子宣女入讀各地的大學。有的有機會回香港讀大學,有的選擇留在父母的工場升學(如東南亞,歐洲,拉丁美洲)或因學制問題需要入讀西方的基督教大學也??等等。也有不少選擇回港就業。各位若想多了解宣子宣女多元化的成長,可以閱讀差聯出版的「宣教士父母錦囊」、「無國界孩子」、新近出版的「破繭而出」、及一些譯作、個別宣教士家庭的見證。
每年夏天,香港的教會都會有機會接待回港探親或述職的宣教士,他們的子女也會順道回來學中文或找暑期工,由於本港弟兄姊妹未必明白這些「第三文化孩子」(即在兩三種文化合成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的背景,因此出現許多啼笑皆非的場面,不久之前有幾個宣教士家庭回港,大家分享培育子女的心得、彼此激勵、守望相助。
在此列出一些可供教會牧者、肢體、主日學教師、團契導師參考的點子,有助宣子宣女適應香港,特別是香港的教會和學校生活。父母固然是培育宣子宣女的最重要角色,但從他們分享中知道,他們也需要教會適當的配合(不必太突顯他們。)以下的「提示」供你參考。
˙ 語言方面:不要急於糾正宣子們的廣東話,找一兩位年齡相近又通英語的(或普通話的)和他們用多種語言交談,使他們自在一些。
˙ 通過父母獲知如何邀請他們赴青少年聚會。宣子們一般有禮而含蓄,他內心可能有點緊張,因為你太熟識他父母或知道他們的一些趣事,但他們實在不算太認識你們(或已淡忘)。
˙ 其實,大多數本地教牧子女都有同樣的壓力感。有些甚至選擇去別的教會,減輕這份「教牧子女」的壓力。請予體諒!
˙ 主日學老師:看見宣子帶著英文聖經不要怪責他們(註:曾發生過)也不要勉強他們寫繁體字或答題。
˙ 教會應體諒宣教士有時不帶同子女來訪,因為孩子們每主日去不同教會,實在吃不消。放映他們的近照或短片一樣可以,應趁此教育弟兄姊妹一點點宣教家庭取捨之難。
˙ 協助宣子找工作,這不是容易的,因為香港的僱主都講求效率,我倒想建議基督徒商人、醫生會計師等,歡迎宣子暑假到你們的辦公室、診所、會計師樓做點輕鬆的工作,親自啟導他。我的女兒就曾在這方面蒙福,讓她擔任英文教師,起初對著一大群同事,相處感到不自在,大家對她友善但也好奇。感謝主,校長很有牧者心腸,一直不斷鼓勵她,終於完成一年的全職教學。我盼望每位第一次回港任職的宣子宣女都遇上這麼會引導他們的上司。
˙ 請勿灰心!教會支持宣教士多年,長久的代禱,殷切的關顧,多少會帶點期望的,見面時若發現宣子們不太懂得表達謝意,請勿灰心,假以時日,他們必會重新以青年、成年人的身分去認識父母的教會。到時自然會回答你們的細心、愛心。請記住,他們需要有一段時間去適應這陌生的城市—「父母的家鄉」。一如你搬到外地,也要適應啊!你認識他的父母,不等如他自動對你感到同樣的親切,又或許他們提早離家住校,習慣了獨立生活,不習慣太多「應酬」。
˙ 宣子宣女—未來華人宣教的重要資源。
待他們適應香港之後,歡迎他們教主日學,加入差委會,請他們帶短宣,教英文(註:必須協助他們儲蓄學費而不要當他們是免費義工)、關顧新移民青少或南亞裔。他們是文化高手,沒有種族歧視的「無國界青年」。即使他們在英語教會崇拜,我們應一樣支持他們出去宣教,若他們沒有選擇留港定居, 我們依然是培育了一位出色的跨文化專家、宣教人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