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徒在政治社會中的信仰責任


2374 期(2010 年 2 月 21 日)
◎ 教會之聲 ◎ 趙崇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最近由「80後」一班年輕人擔大旗所推動的保衛菜園村和反高鐵的「新社會運動」,以及兩黨爭取政制民主化的「五區公投」活動,由於在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和評論底下,已經成為城中政治界、學術文化界和小市民熱門討論的話題,說明社會政治化是香港社會的現實。然而,在我們的印象裡,這類跟政治文化有關的議題,尤其是一些較激進的批評政府或挑戰現存建制的社會運動,似乎不會在教會的小組、團契或主日學裡成為熱烈及深入探討的課題,更遑論會積極動員信徒參與了。

  固然主流意見認為,若教會參與政治,則隨時會導致教會分裂和違反「政教分離」的原則,因此如果教會介入政治,反而會以信仰之名來定性為政治不正確的表現。平心而論,教會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教會在參與一些較具政治爭議性的社會運動時確實要小心處理。不過,最核心的問題仍是:究竟教會是否真的不應涉及政治?聖經是否從來不談政治?信仰是否絕不能政治化?然而,如果我們誠實地面對《但以理書》的信息,我們還可以說聖經不談政治麼?毫無疑問,但以理及他的三位朋友既是上帝忠心的僕人;也是不折不扣的政治人物,而事實上當時他們的信仰亦非常政治化。

  其實不僅教會不關心政治,一般香港人(尤其是中產階層)同樣是政治冷感,而香港教會主要由中產組成,因此教會不參與政治,除了有其神學及歷史傳統的原因之外,其實也有社會因素。有學者曾分析,香港中產政治冷感的原因之一,乃由於當中產階級憑著個人的努力拼搏而在收入及社會地位有所成就之後,便變成為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自然不希望社會因政治因素而出現不穩定的社會局面,而最終帶來經濟上的衝擊,故此除非威脅到自身的利益,否則不會隨便直接介入任何激進的社會政治運動。

  香港在強勢資本主義及惟獨發展經濟的大潮流底下,民主政治和經濟以外的其他文化的價值一律被邊緣化。上文提到最近的爭取民主和文化保育之類的「新社會運動」,其實就是在文化政治上對「維護工商專業既得利益」、「中環價值」、「權威主義」等中產意識型態進行批判。

  《但以理書》再三提醒我們,一位忠於上帝的僕人,若關乎大是大非的事情,就算在尼布甲尼撒王的強權面前,卻要始終懷著勇敢堅毅的氣節和風骨,不能出賣自己的信念。何況但以理當時已身處政府的權力核心,他在政治和經濟上自然已成為一個既得利益者,要求一個屬於權力核心當中的既得利益者去做某些行動而危害他的權勢及損害他已有的利益實在不容易。然而,但以理為何不被權力慾迷惑及蒙蔽?原因是他明白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既然一切原本都來自上帝,就不可以為了保存權勢利益而不講真話,不盡做先知傳講上帝審判信息的責任。

趙崇明(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專任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