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媒文化的慎思明辨


2271 期(2008 年 3 月 2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就藝人不雅相片事件,帶來的關注是媒體文化的操守問題;報章或週刊「扒糞式」 或「八卦式」報道,乃是市場主導下的新聞生態,談何社會責任 ? 君不見出席採訪陳冠希的記者遠多於同日的程翔記者招待會 !

  面對「資訊超載」與「失實報道」的年代,各式各樣的新聞資訊自由地流通,有些是優質的,有些是虛假的,信徒須要慎思明辨,不要輕信,不受媒體文化的任意擺佈。

  戴文波特與貝克合著的《注意力經濟》(The Attention Economy) 剖析現今資訊氾濫,使人焦慮,媒體的資訊超載,帶來的壓力是資訊過多,無從分辨究竟哪些是重要、哪些是垃圾?「注意力」正演變為全球市場的新貨幣,成為消費者爭相擁有的商品,並且藉此交易及致富。當陳冠希、鍾欣桐或沈殿霞成為「注意力」,媒體或週刊就以此來提升其市場銷售量。

  當人們忙於追逐媒體資訊,人就少了時間用在思考與反省,甚至沒有時間查證資訊的真偽。有人形容資訊發達的城市,也是「注意力渙散」的社會。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賽蒙(Herbert Simon)說得對 :「資訊消耗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過多就產生了注意力匱乏。」

  身處商業傳媒主導的社會,不再是「文人辦報」,本港信徒一方面要透過報刊資訊,了解世事;另一方面我們不要沈溺於浩瀚資訊中,失卻思考,不斷吸收的只是無關痛癢,甚至是低俗與淺薄的訊息。此次藝人不雅相片事件,正好作為反面教材,讓我們分辨媒體文化的優劣。

  我們須不斷返回聖道,有聖言常在思想中,否則空白的腦袋任由「垃圾資訊」填滿,殊為可悲 ! 傳媒文化要操控人的心思,信徒要有所抗衡,就要時常默想聖道。信徒也可反省:「假若一天或多天我不接觸某個媒體(如不看報、不看電視、不上網等),我心靈仍否享受自由 ?」我們是媒體的主人或資訊的奴隸?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四8)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過渡人生】

【神學探索】

【重尋敬拜根】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